教学目标: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初步懂得怎么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奥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板书)上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令中外游客赞叹不己。(板书:奇观、赞叹)
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雾凇奇观。
媒体展示,学生欣赏。
二、讲读第2自然段。
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在欣赏了吉林雾凇美丽而奇特的景观后,提出了许多有关探讨雾凇的问题。老师把你们提出来的问题,归纳成了两个问题。这一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探究这两个问题。
l、媒体出示问题:
雾凇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吉林松花江畔怎么会形成雾凇的呢?
2、自由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1)讨论问题一。
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引导品赏句子,进行讨论。
齐读。
小结。同学们阅读很认真,思考也很深刻。是的,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雾凇。”.
(2)讨论问题二。
交流。
媒体展示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进一步明确吉林形成雾凇的特定条件。
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清楚地说说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
(板书:过程)
媒体出示:“这蒸腾的雾气,……银松雪柳。”
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品读。先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4、启发探究。
同学们,作者在这段话中(媒体出示第二小节内容人)把雾凇形成的条件和它形成的过程告诉了我们。老师还要请你们再想一想,作者是先看到吉林雾凇现象,再去思考、探究,从而得出雾凇形成的条件;还是先知道雾凇形成的条件,再去观察、分析吉林为什么能形成雾凇这个奇观,找出那里的特定的条件的呢?
讨论。
5、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了课文,弄清了雾凇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吉林雾凇的形成的特定条件。讨论了作者是怎么去观察、分析吉林雾凇这个奇特景观的,懂得了怎么把自己观察、发现的现象,告诉别人。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你能说出一、二种来吗?
l、学生答后,多媒体出示四种自然现象。
2、同学们,请你学习《雾凇》一课的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分组讨论。
3、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4、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运用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正确地分析了一个个奇妙的自然现象,分析是正确的,叙述也很清楚。
五、总结全文。
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欣赏了吉林雾凇。通过阅读、探究,弄清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同时运用有关的自然知识,分析探究了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现象。大家的学习、讨论是认真的。
同学们,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要欣赏自然界中的有趣现象,而且要善于动脑思考,探究其中的奥秘。科学的发现就在我们的探究之中!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