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天火之谜
        ★★★★
【字体:
天火之谜
作者:储开芬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释题。

由“天火”和“谜”入手。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⑴标小节号。

⑵自由读课文,标出一二类字。

⑶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引导。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自由读课文,思考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6、指名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这段中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4、古时候的人把雷暴看成什么?这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6、指名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3遍。

2、描红,并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练习3中的10个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2-5自然段。

1、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

⑶简介富兰克林。

⑷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提出问题,第二句作者自答,引出下文,这是一个过渡段。

⑸齐读。

2、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什么?有哪些相似之处,抓住“都”、“相同”、“相似”等词语。

⑶富兰克林从观察和比较所得之中大胆地推测什么?富兰克林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儿?

⑷人们习惯地认为怎样?

理解“冷潮热讽”

⑸这一段中用了“推测”和“推论”这两个词,它们有何区别。

⑹指导朗读。

3、第4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小节,1、2两句说了什么?

⑶这风筝上有哪些配件,教师相机板画。

⑷富兰克林放风筝时还在干什么?望见什么?发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⑸指导读。

⑹指名读。

4、第5自然段。

⑴自由读。

⑵这一小节主要讲“风筝实验”证明了富兰克林的推论是正确的。

理解“无稽之谈”。

⑶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该怎么读?

⑷齐读。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练习复述2—5自然段。

2、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第三课时

一、继续细读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3、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想怎么读?

4、指名读。

二、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天火之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了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研精神,说明了只有经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三、练习。

1、按照分好的段落,概括段意。

2、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四、指名复述课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同座练习。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五、作业。

练习册。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