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平凡劳动,尊敬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点
1.理解峨眉山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练习用提问题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六、教学难点
体会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七、教学方法
读——议
八、教具
小黑板。
九、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高山吗?感觉到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峨眉道上》。(板书:峨眉道上)课文所讲的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爬峨眉山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纠正字音。
注意纠正下面字的读音:
葱茏(c#ng l$ng)椿(ch&n)
愧疚(k(i jiu)凿(z2o)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我在登峨眉山时,看到峨眉山铺路人背着竹篓,里面装上石头攀着天梯上山铺路,由此赞扬铺路人牺牲自己,造福他人的辛苦劳动。)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看到、听到的?哪几个自然段是作者想到的?(指名回答,师生补充正确。)(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是看到、听到的;第六至第七自然段是想到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内容,提出读不懂的词句。
(学生相互交流,必要时教师补充解决)
解释词语:所谓、葱笼、愧疚。
2.自学思考。
出示小黑板: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2)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
(3)作者从中想到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后讨论。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再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加以引导,着重要学生明白峨眉山上的路又高、又陡、又窄。引导学生抓紧住“所谓的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起来的阶梯,”“像一架天梯”竖在“……”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等语句来体会“高”“陡”“险”。)
(2)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表意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着重让学生抓住“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一块块背上山”等词句,体会得到两尺见方的石板很不容易,体会背着分量很重的石板登又高、又险、又陡的山更不容易。)
(3)作者从中想到了什么?
(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二百多里的山路,需要近几百万的石板,这些石板只有靠人工一块块背上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而体会铺路人的辛苦。)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可以让学生把前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思考,同时结合课文内容来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基础上,教师补充完整。此导学生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峨眉山上的路又高又陡又险,这用石板接连起来的二百多里山路,是靠铺路人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然后一块块背上山的确良。作者从中感受到铺路人的艰辛劳动。)
(四)练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和停顿。
(五)总结、布置练习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讨论,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后预习“思考·练习”2,为下节课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是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峨眉山上路又高又陡又险,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
2.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指名读二至六自然段。
(峨眉山上的路是铺路人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铺成的。这是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3.作者从中想到了什么?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指名读七至八自然段。
(作者从中想到峨眉山上光是游览路线就有二百多里。铺成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十几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铺路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的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是课文七至八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二)课文分成以上三段来理解,着重学习第三段
1.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讨论: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弄懂,铺路人用自己的汗水为游人铺登山路,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没有留下铺路人自己的名字,因此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读句子,读音不准的地方进行正,对难读的句子示范朗读。)
2.学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教师领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课本中的《一碗水》,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十、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按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了文章的条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板书很容易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了本单元的训练项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