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峨眉道上
        ★★★★
【字体:
峨眉道上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苦,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2.学习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词句和段,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峨眉山
二、自由读课文(包括默读和轻声读),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然后,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效果,并纠正误读,区别形近字字形。
三、再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是作者看到的和听到的,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是作者想到的,分别画上记号。(课文写了作者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感想。第1~6自然段写作者看到的、听到的,第7、8两个自然段写作者想到的。)
四、质疑问难:
估计需要释疑“所谓”、“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中的“操着”、“愧疚”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的“复”等。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答:
五、再自由轻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默读和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第1自然段),读前提出问题,边读边想:
这一段一共写了五句话,最后一句“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旅程”是旅行的路程。从这句话里的“攀登”、“长长”和“天梯”几个词语来看,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一种路?读读这一段,看着课文插图,说说这条路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最后一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所谓路,实际上是山,是山路。“像一架天梯”,说明山路又长又陡。从“仰”、“天”和“竖”这几个字分析,可以看出山路陡得几乎是笔直的。)
“这样的又高又陡的天梯,都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梯连接起来的”,“两尺见方”是什么意思?(就是长和宽都是两尺。)
攀登这样的“天梯”有什么感觉?(非常吃力。)
二、这“长长的天梯”的路,是怎样铺成的?读第二段,把有关的词语画出来(注意几个动词的使用),再讨论以上问题。
从这几个动词看出什么问题,说明什么?齐读这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一下这句话饱含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对峨眉山上铺路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三、读第三段。
这一段中有一句话:“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是什么意思?(惭愧不安的意思。)
“想到这里”,“这里”指什么?(峨眉山的游览路线二百多里,说明路长;铺路石板“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说明石板很多;在狭窄的山路上,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一块一块背上山,说明铺路十分艰难。)
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讨论解答。引导学生先对比以下两点:
第一点:“我们走在别人铺成的道路上还嫌吃力”;
第二点:“铺路的人,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复”是什么意思?(又)
整体意思是什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表示时间不间断,很长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是指什么事情?(指背着石板铺路。)
下面一句话的“默默”、“全”表示了什么?(“默默”是不说话、不出声;“全”是表示一心一意毫无保留。连起来表示铺路人踏踏实实地干,毫无怨言。而且把全部精力用在铺路上,一心一意为了游人上下山方便。)
对比之下,“我们走在别人铺成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能不“愧疚”吗?究竟“愧疚”什么?(一是“我”被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而不畏艰辛危险,甘愿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二是自己怕苦怕累,与铺路人相比,显得渺小,因此感到愧疚。)
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然后做“思考·练习”第3题“按课文填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先搞清它的因果关系:
游人在峨眉山石板路上游览,欢乐吗?(欢乐)
这种游览的欢乐,首先来自脚下的什么?(脚下用石板砌成的阶梯之路。)
那么,这种用石板砌成的阶梯之路是谁铺成的?(铺路人。)
他们用什么代价换来供游人游览的路呢?(辛劳和牺牲。)
这里的“牺牲”是指什么?(指放弃或损害某种利益,如休息时间或健康状况等。不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这些付出辛劳和牺牲的铺路人,大家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
因此,我们称他们什么?(无名英雄。)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中的“默默”的含义和“无名英雄”中的“无名”有什么联系?(“默默”是不言不语、不出声。它跟“无名英雄”共同表示不爱出名、不为人知道,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出贡献的意思。)
(五)要求学生带着对铺路人的赞誉和尊敬的感情先轻声自由读,再指名朗读全文。
(六)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登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深切体会到铺路人是平凡伟大可敬可佩的,是真正的无名英雄。相比之下,自己怕苦怕累,显得渺小,因此感到内疚,应该向他们学习。
第三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提醒学生:为了读出感情,要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大家议论: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为了游人上山领略峨眉山风光,在铺路的劳动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种精神,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才能表现出来?
(尊重和敬佩。在读最后一段时要特别注意。)
2.第一、二段是交代作者在上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第一段是“所见”:峨眉山路是又窄又陡的长长的天梯。第二段是“所闻”:铺路人讲述铺路的艰辛和危险。这两点在朗读中应该怎样表现?
(注意重点词语用重音处理。表达生动、紧张、惊惧的地方语调激昂一些。)
3.再提醒学生注意合理的停顿,一般为:段落停顿大于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又大于逗号的停顿,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的停顿。
(二)练习背诵最后一段(第7、8自然段)。
1.反复朗读,然后背诵。注意:
第一,两个自然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先说明铺路的艰辛,再赞美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第二,抓住重点词句,提示背诵内容:游览路线“长”,铺路用的石板“数不清”,小路“窄”,只有靠“人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也没有……”,“默默地”,“无名英雄”。
(三)仿照课文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句式,先做“思考·练习”第3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议一议:所填词语之间前后有什么联系(“如果”后面的词语是表示假设的条件;“就”后面的词语是表示所产生的结果)。
【板书设计】
                 见路险
峨眉道上         闻铺路
                 感英雄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