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10.观潮(第一课时) | ||||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1 、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
教 学 设 想 |
本堂课以自学为主,按照一定要求自学课文生字、词语。教师进行指导。 | ||||
实验用具 及 教 具 |
投影仪、录音机 |
课 件 或投影片 |
投影片 | ||
教学程序 |
教学内容要点 |
教法设计 |
学生活动 | ||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授 |
揭示课题 揭示钱塘江潮的特点 1. 初读课文。 |
大家生在钱塘江畔看到过钱塘潮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看看钱塘江的潮水。 钱塘江就在咱们杭州市。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辨析课题中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意思不同在哪里,从而理解“奇观”的意思。再说说奇观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课文时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交流学生自学结果,指名试读课文,评议、正音。 3、学习生字。先认读,分析字形,重点指导以下两个字的书写: a、若:上下结构,共8画,下面是“右”不是“左” b、昂:上下结构,共8画,左下偏旁,不要多加撇。 4、说说对新词的理解。 |
了解课题 按要求自学课文 交流 学习生字、词 理解词语 | ||
教学程序 |
教学内容要点 |
教法设计 |
学生活动 | |
三、练习巩固 |
2、学习新的分段方法。 3、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和第三段(第4自然段) 抄写生字词加深巩固。 |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在海宁盐官镇观潮,先写_____(潮来前),再写_____(潮来时),最后写_______(潮退后)。 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知道有些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中表示时间或地点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快的分段。找一找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等)。 1、说说潮来前和潮过后江水的变化,读一读有关词语。 2、理解这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横卧、若隐若现、昂首、漫天卷地”等。 课后抄写生词2遍。 |
了解协作顺序 思考 交流 思考 交流 理解词语 抄生字 | |
教学反思 |
请对教学内容、教法设计、课堂管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作认真反思。 |
课 题 |
观 潮 (第二课时) | ||||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1、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 ||||
教 学 设 想 |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 ||||
实验用具 及 教 具 |
钱塘江潮水的录象片段 |
课 件 或投影片 |
投影片 | ||
教学程序 |
教学内容要点 |
教法设计 |
学生活动 | ||
一、情景导入 二、新课教授 |
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从画面和声音中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1、学习2、3自然段 学习句子@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1、看录象感受。 1、看完录像说说自己的感受。找找录像中的潮水景象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也有描述(第2、3自然段)。 2、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声音是怎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声音,作者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还可以用这一段的哪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
感受 思考 交流 思考 交流 思考 交流 | ||
教学程序 |
教学内容要点 |
教法设计 |
学生活动 | |
三、作业巩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指导背诵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2)指导背诵。 (从远处)_____.(过了一会儿),__________.(再近些),_____________,(越来越近)_____________. 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同学背诵后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这一段。 作业本4、5、6题 |
思考 交流 朗读比赛 背诵 背诵 作业 | |
教学反思 |
请对教学内容、教法设计、课堂管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作认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