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五彩池
        ★★★★
【字体:
五彩池
作者:福田区莲…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记叙文,写“我”到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美景,而后发出的感概。课文通过对五彩池美丽、神奇特点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先用神话引入,再具体描绘五彩池是什么样子及池水为何会呈现各种色彩,最后与开头呼应,揭示了五彩池就在人间。

    作者在课文第二部分通过细致的观察,具体地从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和形状写了它的特点,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比手法,文章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从而激发读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让人读来美不胜收,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及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是第七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教学时要在第一、二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仍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并学习留心观察事物,让学生学会观察,掌握方法,提高观察能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会作者对五彩池热爱之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阅读,培养分段、概括段意、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运用学路自学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一、粗读全文知概貌,细读各段划段落,精读重点词句,体会感情,学会读书方法。

    二、通过品析词句,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重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重点导读第二自然段,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四、充分利用挂图、录像等媒体,激发兴趣,体会感情,帮助理解词句,掌握观察方法、写作方法。

    五、通过语言文字和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继续训练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习运用比喻句。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带、录相带、投影等。

    【教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案)

【学习要点】

1.读懂每一个自然段,解决部分生字的音、形、义。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学习重点】掌握课文概貌,给课文分段,说出分段理由,找出重点段。

    【学习步骤】

    一、故事引入,板书课题:11“五彩池”

    二、初读课文,对课文有整读认识,读后再看五彩池的挂图、录相,加深对五彩池的印象。

    思考:(投影出示)

    1.请用恰当的词来概括你对五彩池的印象。

    2.你认为哪些景象是奇异或神奇的?请简略谈谈(池形、水色等)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五彩池进行观察并描写的?(池形—水色—成因—感受)

三、            细读课文并思考(投影出示)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学生默读后,交流归纳自然段意。

    2.全文可划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说出分段的理由(巩固归并法分段),标出重点段。

    3.具体写五彩池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3、4)为什么是重点段?

四、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给予评价。



第二课时  (详案)

    【学习要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描写;学会体味语言文字的方法。

    【学习重点】抓关键词语读懂重点句子,指导学路,精读第二自然段,(扶放结合)

    【学习步骤】(用思考题引路)在书上作有关记号

    一、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4句话。想一想,各写了五彩池的哪些特点?(放手自学,放中扶)

    第1句:多、广,关键词是哪些?(漫山遍野  大大小小)

    第2句:光泽,关键词是哪些?(闪耀光辉)用什么方法写?(比喻)

    第3句:大小不一(“大的……小的……”)

    第4句:形态各异(有的……有的……)用什么方法写?(比喻)

    指名读后,再思考:这一段都是围绕着哪一句来写的?(第1句)

   学路指导(1):第1句是中心句,提示中心句的特点、作用(扶)



    运用媒体(录相)学生边看边听录音,音形对照,增强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事物感染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

默读,看录相后检查并投影指导:

             多:分布广

            光亮,像宝石

  五彩池    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神奇

            形态各异彩

             特点

    四、品词品句:(启发理解,放中扶“△”重点扶)

1.     联系上述特点理解“神奇”——

学路指导(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闪耀”的同(近)义词是什么?(发出、放出、放射……)此处为何用“闪耀”?好在哪里?

    △扣住四点:①“阳光灿烂”;②池的高低位置不同,太阳位置在移动,反射出的光亮有别;③风吹池水会动;④照应“宝石”

学法指导(3),联系当时的环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多媒体辅助:再放录相看五彩池在阳光下闪耀各色光辉的镜头。

    3.品析比喻句:

    电脑打出字幕1:“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启示:作者用什么比喻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下图用多媒体,依次出现,指导分路)

字幕2             (漫山遍野)          无数的水池……不同颜色的光辉

不同事物          (宽广相同)                 (光亮相同)

                    巨幅地毯                       宝石

字幕3学路指导(4)比喻(打比方)是为了把某一个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更形象、更易使读者明白,就用另一个事物来比照着说,如上句,作者用巨幅地毯比漫山遍野,用闪光的宝石比闪光的水池,使水池更美了。



    (4)品读:基调舒缓,强调轻重音。

    步骤:①自由读——体会。②放声谈——表达。③听录音——模仿。④个别读——再表达。

    四、运用方法(放)

    1.下文用了哪些比喻句?各用什么比喻什么?这样写,你对水池有了怎样的印象?

    小的像菜碟(圆而小)  像葫芦(一头大一头小)   像镰刀(弯弯的)像莲花(多角形)像一圈圈彩带(圆且色彩丰富)

2.小结

第三课时 (放)

【学习目标】

1.运用学习方法,理解有关词句。

    2.体会最后一句的含义和在全文中的地位。

    3.引背二、四自然段。

    【学习重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背二、四自然段。

【学习步骤】

一、自读3、4、5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投影)

    1.第3、4自然段各写了池水的哪些方面。找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划下来——(运用了学到的方法)

    2.第3自然段中,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上、下、左右、全部)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池中石笋的不同形态的?这样写使你对石笋的形态的感受有何作用?——(运用学过的比喻的方法理解第4自然段,师巡回指导)

二、师生重点讨论:“原来五彩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一句的含义。启发学生理解本句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三、利用板书总结全文。

    四、反复品读全文并引导背诵二、四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天上的瑶池                    神话引出       (总)

                                                 漫山遍野

五彩池               藏龙山的五彩池              形色各异    神奇 (分)

                     (具体描写)                成因有别

                     在人间,不在天上                 总结全文   (总)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