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记叙文,写“我”到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美景,而后发出的感概。课文通过对五彩池美丽、神奇特点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先用神话引入,再具体描绘五彩池是什么样子及池水为何会呈现各种色彩,最后与开头呼应,揭示了五彩池就在人间。
作者在课文第二部分通过细致的观察,具体地从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和形状写了它的特点,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比手法,文章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从而激发读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让人读来美不胜收,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及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是第七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教学时要在第一、二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仍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并学习留心观察事物,让学生学会观察,掌握方法,提高观察能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会作者对五彩池热爱之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阅读,培养分段、概括段意、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运用学路自学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一、粗读全文知概貌,细读各段划段落,精读重点词句,体会感情,学会读书方法。
二、通过品析词句,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重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重点导读第二自然段,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四、充分利用挂图、录像等媒体,激发兴趣,体会感情,帮助理解词句,掌握观察方法、写作方法。
五、通过语言文字和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继续训练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习运用比喻句。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带、录相带、投影等。
【教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案)
【学习要点】
1.读懂每一个自然段,解决部分生字的音、形、义。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学习重点】掌握课文概貌,给课文分段,说出分段理由,找出重点段。
【学习步骤】
一、故事引入,板书课题:11“五彩池”
二、初读课文,对课文有整读认识,读后再看五彩池的挂图、录相,加深对五彩池的印象。
思考:(投影出示)
1.请用恰当的词来概括你对五彩池的印象。
2.你认为哪些景象是奇异或神奇的?请简略谈谈(池形、水色等)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五彩池进行观察并描写的?(池形—水色—成因—感受)
三、 细读课文并思考(投影出示)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学生默读后,交流归纳自然段意。
2.全文可划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说出分段的理由(巩固归并法分段),标出重点段。
3.具体写五彩池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3、4)为什么是重点段?
四、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给予评价。
第二课时 (详案)
【学习要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描写;学会体味语言文字的方法。
【学习重点】抓关键词语读懂重点句子,指导学路,精读第二自然段,(扶放结合)
【学习步骤】(用思考题引路)在书上作有关记号
一、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4句话。想一想,各写了五彩池的哪些特点?(放手自学,放中扶)
第1句:多、广,关键词是哪些?(漫山遍野 大大小小)
第2句:光泽,关键词是哪些?(闪耀光辉)用什么方法写?(比喻)
第3句:大小不一(“大的……小的……”)
第4句:形态各异(有的……有的……)用什么方法写?(比喻)
指名读后,再思考:这一段都是围绕着哪一句来写的?(第1句)
学路指导(1):第1句是中心句,提示中心句的特点、作用(扶)
运用媒体(录相)学生边看边听录音,音形对照,增强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事物感染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
默读,看录相后检查并投影指导:
多:分布广
光亮,像宝石
五彩池 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神奇
形态各异彩
特点
四、品词品句:(启发理解,放中扶“△”重点扶)
1. 联系上述特点理解“神奇”——
学路指导(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闪耀”的同(近)义词是什么?(发出、放出、放射……)此处为何用“闪耀”?好在哪里?
△扣住四点:①“阳光灿烂”;②池的高低位置不同,太阳位置在移动,反射出的光亮有别;③风吹池水会动;④照应“宝石”
学法指导(3),联系当时的环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多媒体辅助:再放录相看五彩池在阳光下闪耀各色光辉的镜头。
3.品析比喻句:
电脑打出字幕1:“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启示:作者用什么比喻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下图用多媒体,依次出现,指导分路)
字幕2 (漫山遍野) 无数的水池……不同颜色的光辉
不同事物 (宽广相同) (光亮相同)
巨幅地毯 宝石
字幕3学路指导(4)比喻(打比方)是为了把某一个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更形象、更易使读者明白,就用另一个事物来比照着说,如上句,作者用巨幅地毯比漫山遍野,用闪光的宝石比闪光的水池,使水池更美了。
(4)品读:基调舒缓,强调轻重音。
步骤:①自由读——体会。②放声谈——表达。③听录音——模仿。④个别读——再表达。
四、运用方法(放)
1.下文用了哪些比喻句?各用什么比喻什么?这样写,你对水池有了怎样的印象?
小的像菜碟(圆而小) 像葫芦(一头大一头小) 像镰刀(弯弯的)像莲花(多角形)像一圈圈彩带(圆且色彩丰富)
2.小结
第三课时 (放)
【学习目标】
1.运用学习方法,理解有关词句。
2.体会最后一句的含义和在全文中的地位。
3.引背二、四自然段。
【学习重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背二、四自然段。
【学习步骤】
一、自读3、4、5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投影)
1.第3、4自然段各写了池水的哪些方面。找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划下来——(运用了学到的方法)
2.第3自然段中,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上、下、左右、全部)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池中石笋的不同形态的?这样写使你对石笋的形态的感受有何作用?——(运用学过的比喻的方法理解第4自然段,师巡回指导)
二、师生重点讨论:“原来五彩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一句的含义。启发学生理解本句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三、利用板书总结全文。
四、反复品读全文并引导背诵二、四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天上的瑶池 神话引出 (总)
漫山遍野
五彩池 藏龙山的五彩池 形色各异 神奇 (分)
(具体描写) 成因有别
在人间,不在天上 总结全文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