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新闻报道一则
        ★★★★
【字体:
新闻报道一则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故事,体会文章要阐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要阐述的道理,理解台湾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闻报道。(齐读课题)

介绍新闻报道标题:本文的标题是“双行标题”,是由引题和主标题组成的一组反映新闻报道内容的标题。引题是主标题之上的“成都一少年危在旦夕,救命的骨髓在台湾已找到”,它是主标题先导。主标题是“飞机送来生命的‘火种’”,它是本报道内容的高度概括。为何需飞机送来?设下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联系引题可知“火种”是指救命的骨髓,这里是比喻的说法。主标题新颖醒目,生动形象。本“双行标题”虚实结合,二者互为补充,使实题不秃,虚题不空,相得益彰。

2.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

   (“危在旦夕”是什么意思,“救命火种”是什么意思。)

    4.让我们从课文中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要有一定的速度;

   (2)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在不懂的地方和写得好的地方作些记号。

    2.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几人分小节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顺。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来了,儿子的救命“火种”送来了。

   这一句叙述视点是中年夫妇,从他们的内心感受出发,语句短促、重复,表现了中年夫妇看到救命“火种”到来的激动和欣喜的心情。救命“火种”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是指嫩能够使儿子的生命存活的骨髓,生动形象。

   2、只见一对手捧鲜花的中年夫妇“扑通”一声跪倒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境外入港冰凉的地板上,激动得泣不成声……

   这是一幅有声有形的感人画面。一个“跪”字表现了中年夫妇一腔感激之情。作者围绕中年夫妇“跪”的动作,用“扑通”这一象声词来形容其动作幅度之大,感情之深;用冰凉的地板从侧面反衬中年夫妇感激之忘我;用“泣不成声”来表明中年夫妇激动的程度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从而从侧面烘托了从台湾来的生命“火种”对于中年夫妇的重要,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3、这一幕发生在24日晚8时45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交代发生事件的具体准确时间,说明这一时间刻骨铭心。“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是从侧面来描写同跪相扶的感人场面,突出新闻报道的主题。

   4、“十万分之一的希望”,从数量关系上具体说明希望的渺茫,设下悬念,引起读者注意,同时为下文张本,更好地表现台湾小伙子捐赠骨髓的满腔情感。

5、24日上午8时30分,年轻人将自己“滚烫”的骨髓和满腔情感捐赠出来。

交代具体的时间,说明这一时间是多么重要,正是在这一时间里,台湾年轻人把自己的生命“火种”和满腔的爱奉献出来,这一时间对于台湾的年轻人和中年夫妇及其儿子来说,终生难忘,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也难以忘怀,因为从这时间上看到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四、拓展延伸:

        本则新闻报道,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把最重要的、最新鲜、最引人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又是将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端。本则报道导语是描写式的,以具体的描写开头,从现场情景、气氛写起,呈现一对中年夫妇焦急盼望、激动不已的心情,接着从正面和侧面来描写中年夫妇与从台湾来的著名的医学专家、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及其夫人相间的一幕,突出描写其“一跪一扶”的动作,表达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主题。   

 五、板书: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