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小摄影师
          ★★★★
【字体:
小摄影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在自学过程中,对不理解的问题能够提出来,培养质疑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的能力。

3.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之情。

(二)难点

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盼望着小摄影师再来。

(三)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办法

给合人物背景资料,通过理解词语、句子,讨论交流,感情朗读,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之情。

2.难点解决办法

结合人物背景资料,联系全文,讨论交流。

三、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四)联系人物背景资料,抓住重点词句汇报交流。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一)投影;写有重点词句及与课文插图相符的投影片。

(二)生字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拉近学生与高尔基之间的距离。)

1.让学生谈谈通过查找资料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

(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板书:高尔基)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连我们教室的墙壁上也挂有他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条幅。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提示学生“摄”是生字。)

(二)自读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能力。)

预习提示: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用“123……”标上自然段序号。

2.勾出生字新词,读准读熟字音。

3.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词典等),查找不理解词语的意思。

4.你读懂了什么?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上“?”。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做到心中有数。)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适当点拨。大约5分钟。)

(三)预习交流。

1.学生自愿分节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

2.学生汇报自学字词情况。(教师相机出示卡片,重点点拨。)

1)重点字音:“吩咐”中“咐”读轻声“fu”。“胶卷”一词中“卷”读“ju3n”(卷舌音)。“突然”的“突”读“t&”。

2)解释下列词语。

列宁格勒: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地点靠近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前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高尔基就住在这座城市。

墙报:壁报。

胶卷:成卷的照相胶片。

(以上词语是非重点词语,但需要理解。)

(“墙报”“胶卷”两个词语可结合实物理解)

小摄影师:是一个小男孩,他的摄影技术并不高,竟忘记了带胶卷。

杂志社记者:是杂志社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是真正的摄影师。

秘书:专门负责给高尔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他阻止小男孩是出于他的职责。

(以上词语,在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的同时,教师适当点拨,目的是理清文中人物关系。)

3.填空。

本文写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小男孩要求(    ),高尔基(    );接着写小男孩(    ),但忘了(    ),小男孩走了;最后写高尔基希望(    )。

(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学生自由填空。

2)明确答案,学生齐读。

(四)质疑问难。

(简单的问题可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据同学的质疑,理出重点解决的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不让学生回答,为下节课的细读探讨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结果怎样?

(板书:小男孩——高尔基拍照)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习,做到心中有数。约20分钟。)

(四)汇报交流。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并对重点、难点相机点拨,进行理解词句、朗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点拨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投影出示: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1)学生谈对“突然”的理解。(可结合词典中的解释,联系上下文来说。)

(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学生进一步汇报对小男孩“扔纸团”这个行动的理解。

2.投影出示:“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学生联系后文可以知道,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板书:让我进去、来吧)

3.感情朗读1-5自然段。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

1)投影出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①学生谈理解。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

(教师板书: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坐下、摆弄了很久很久、微笑)

②齐读这句话。

2)出示卡片:吩咐  侧过脸

理解词语,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

(“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后要停顿,“摆弄了很久很久”语速应缓慢。)

出示与课文插图相符的灯片。

①学生练读。(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读书情况。)

②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找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读。)

5.投影出示:

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1)学生结合课文谈对“突然”的理解。

(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3)用“突然”说话。

(板书:坐、哭、赶紧站、跑)

5.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教师范读。(“很多”语气稍重。整个这句话声音要加大,读出急切的、热烈的语气,流露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关怀。)

2)学生练读。

3)学生自愿有感情地朗读。

6.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以上是解决课文重点的主要方法。)

7.投影出示:

“请转告他,我(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就(    )让他(    )。”

1)学生填空。

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板书:就一定让他进来)

3)教师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4)齐读这句话。(第一句语调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对小男孩的关心、惦念,语气非常恳切。)

8.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只要有道理就行,答案不一定相同。)

(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很强烈,很崇敬高尔基,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以上是解决课文难点的主要方法。)

(四)依据板书总结全文。

(教师板书:尊敬热爱

关心爱护)

(五)训练拓展。

提示:课文的结尾写了小男孩去取胶卷,还没回来,高尔基十分惦念。想象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不答,为基础训练1中的说话练习做铺垫。)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全文。(以中差生为主,培养朗读能力。)

(二)分角色表演全文。(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高尔基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尊敬热爱。)

(三)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

1)提示:书写本课生字应注意什么?(学生边读边看边想。)

2)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重点指导:

①摄、咐、侧这三个字是左窄右宽。

②“卷”“基”是上大下小。

③“秘”右边是“必”,易少一撇;“社”左边是“礻”,易多一点,写成“衤”;“杂”下边是“示”易写面“木”。

2.巩固练习:在注音本上书写本课生字,写两遍,组一个词。

七、布置作业

(一)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杂(          社(          突(          卷(   

(二)组词。

吩(          胶(          贴(          秘(   

份(          校(          粘(          密(   

(三)完成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

(四)预习第四课,阅读有关介绍宋庆龄的资料。(为第四课《不平常的蛋糕》做铺垫)。

八、板书设计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