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亲人
          ★★★★
【字体:
亲人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毕竟、硬朗、灵便”等词语。

2.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会用“及时”“照顾”造句。

3.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词句表情达意的表述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课文中的“我”和妈妈尊重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渗透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在看懂图意、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体会老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二)难点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三)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办法

通过看图和学文弄清“我”和妈妈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帮助老奶奶,又是怎样帮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体会老奶奶说的话的意思,体会人物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难点、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按要求看图,了解图意后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在反复看图的基础上,练习用自己的话说明图意。

(二)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结合课后题,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3张,词语卡片数张。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提问: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56个)

教师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7课《亲人》,讲的就是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事。(板书课题-17  亲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在看懂图意,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看图学文。

1.指导看图(重点指导学生按要求看图,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培养其观察能力。)。

(投影出示彩图)

1)初看图,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要求按一定顺序(可按由远而近,由背景到主体)观察,说出图上有哪些人和物]

2)再看图,弄清图意。(要求:将画面上的人和物联系起来,认真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外貌等,知道她们在做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

3)完整地说明图意。(要求:根据刚才了解的内容,自己组织语言比较清楚、完整地说明图意)

2.初读课文。

教师导言:课文是怎样描述图上的内容的呢?自己认真读课文。(由看图转向学文,明确要求:(1)注意生字的读音;(2)在不理解的词语上做上标记。)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下面词语,先指读,再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桌子

缝洗洗

热心

替换

便

衣服

买米买

 

注意:读准前鼻音—邻、汉、便  后鼻音—晾、肠、缝 平舌音—擦

2)查字典,初步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做好记录。

4.再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5.图文对照一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五、六自然段)。

6.范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7.学生练习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课下练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了解“亲人”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解题:“亲人”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狭义上“亲人”指什么人?广义上“亲人”指什么人?)文中“亲人”指的是谁?谁把谁当作了亲人。

(二)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人?讲了她们之间的什么事?(板书:妈妈“我”老奶奶)(板书:和、帮)

2.学习前三个自然段,默读思考以下问题:

1)“我”和妈妈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

2)我们为什么要帮助老奶奶?

讨论议答:

1)“我”和妈妈与老奶奶的关系[通过画图理解“大多”和“只有”的关系。弄清老奶奶属于苗族人。我们属于汉族人,并通过看彩图上的衣着和服饰加深认识。最后找一名同学叙述。(我们和老奶奶是同住在一个村寨中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人,老奶奶是苗族人,我们是汉族人,而且恰好是邻居。)]

2)我们为什么要帮助老奶奶?[学生依二、三自然段内容回答,了解老奶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教师板书:上了年纪,没有人手)重点理解“经济”“人手”“及时”等词语的意思。]

3)看图从哪儿看出老奶奶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皱纹、白发、拐杖)

3.学习第4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妈妈和“我”都帮老奶奶做了哪些事?

2)(投影出示句子)“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买米买盐。”问:“热心肠”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从哪儿看出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抓住“每天、总要、有时……有时……”等来理解)(相机板书:缝缝洗洗、买米买盐)按理说,妈妈做的这些事该由谁来做?说明了什么?(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了自己的母亲)

3)指读妈妈常对“我”说的话。(板书:常对我说)

指点:妈妈不仅自己热心帮助老人,还经常教育子女照顾老人。

4)在妈妈的影响和教育上,“我”是怎么做的?(板书:擦桌子、扫地)“我”做的这些事按说该谁做?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也和妈妈一样,从小到大一直把老奶奶当做了亲人)

5)读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分层次。这段说了几层意思?用笔在文中做上记号。(共三层:第一层讲妈妈怎样帮助老奶奶;第二层讲妈妈怎样教育“我”;第三层讲“我”是怎样做的)。

4.图文对照学习第56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段中哪几句讲的是“我”,哪几句讲的是老奶奶(分层训练)。

2)“我”在做什么?(板书:洗衣物)

比较:“我背起竹篓……然后又回到院里”。

“我悄悄地背起竹篓……然后又悄悄地回到院里。”

启发:句子中加上两个“悄悄地”说明了什么?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我”对老奶奶的帮助是真心的;“我”唯恐惊动了老奶奶,怕她阻拦“我”)。

3)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理解:“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

启发:句子中有三个带点的词,加上和去掉有什么不同?(挖掘老奶奶的心情:高兴、激动、疼爱)

4)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板书: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由邻里间的帮助,上升为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好)

5)用真挚的感情朗读这段文字。

6)听了老奶奶的话,“我”怎么样?为什么?(渗透思想教育:帮助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我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应该怎么做?(也应该像她那样尊敬老人,助人为乐)。“我”决心怎样做?(板书:以后还要帮)

(三)总结、扩展。

文中“亲人”指的是谁?是谁把谁当作了亲人?

师述:是啊!汉族母女俩是极普通的人,然而她们却对这位80高龄的苗族老奶奶关怀备至,满腔热情,长期地、无私地进行帮助、照顾,以至老奶奶十分感激,夸她们比自己的女儿还亲,这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在画面上、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充分地流露了出来。这邻里间的关心、民族之间的帮助,是多么感人啊!

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这种感情。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擦”右中“ ”笔顺为

“盐”上下结构,上面是“圤”下面是“皿”。

七、布置作业

(一)抄写课后词语,用“及时”、“照顾”造句。

(二)预习第18课:

1.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八、板书设计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