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
2.在读懂重点句的基础上,了解句间联系,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抓特点按顺序把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句间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对话,导入新课。
1.谁去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坐落在什么地方?
2.当你走进人民大会堂时,你有什么感受?
3.谈话: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从中进一步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3.让学生用填表法,按要求完成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正音。
“灿”,c4n是平舌音。
“禁”是多音字,可让学生s通过查字典了解字义,组词等方式作巩固练习。
3.分析字形,结构:
“耀”左右结构,右上部是一个“羽”字,但第一笔和第四笔都没有钩。
“繁”上中下结构,上半部“敏”字的左边“每”第四笔也不要写钩。
教师小结:以后写字时,凡遇到“羽”或“每”、“母”作为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在上边的时候,切记都没有钩。
“具”字并不难,要注意里面是三横,不要写错。
4.让学生练写这三个字。
5.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具( ) |
括( ) |
芒( ) |
抬( ) |
县( ) |
活( ) |
茫( ) |
怡( ) |
且( ) |
话( ) |
亡( ) |
治( ) |
(四)理解词义。
1.查字典,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晶光闪耀——字典中的意思是: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在文中的意思是: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字典中的意思是: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文中指金花彩画多极了,很好看。看得眼睛都发花了。
情不自禁——字典中的意思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文中指“我”听了刘叔叔说人民大会堂的建成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五)学生读词语,巩固练习。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词语。
【小资料】
人民大会堂 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比故宫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正门朝东,面对天安门广场,顶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国徽。前面有12根25米高的淡灰色大理石门柱。进入金黄色的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门厅就是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万人大会堂。
万人大会堂 长60米,宽76米,中部高33米,体积8.6万立方米,两层眺层连地面共三层座席。整个礼堂像一座大厦,屋顶是穹窿形,天花板上纵横排列着500个灯孔,灯光齐明时,就像满天星斗。顶部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角星大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镀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
宴会厅 在会堂的北翼,面积为7000平方米。从一楼到三楼还有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以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的会议厅,宽敞明亮,具有地方特色。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本文以什么为题?
(以内容为题)
2.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的?
(二)读文理层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参观人民大会堂经过的段落。
2.让学生小结讨论分段的结果。
3.教师小结分段的方法。
遇到比较长的文章,划分逻辑段的时候,可以采用找出主要内容再给全文分段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1)析题抓内容。
以本文为例,《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的题目,明显地提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条件。
(2)读全文找段落。
以文章主要内容为线索,通读全文,找出叙述主要内容的段落。
(3)归并小段,理清结构。
将几个内容相近、相邻的叙述主要内容的自然段归并到一起,合成为一个大的逻辑段二然后再分析其他部分的内容。这样,划分段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指名让学生按逻辑段读课文,并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四)理清参观顺序,认识过渡句。
1.让学生按顺序说说王叔叔带“我参观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
(正门、中央大厅、宴会厅、会议厅)
2.哪些句子引出了这些参观的地方?让学生默读2至8自然段,标画出各自然段开头的第1句话。
3.指名按顺序读一读这些句子。
4.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些过渡句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五)作业:熟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内容,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
(二)读懂自然段,了解句间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自然段,弄清句间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文、找句、导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大会堂的赞美,又概括了人民大会堂的特点?
2.指名回答。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1)什么是雄伟壮丽?
(2)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3)指名反复读,读出赞美、感慨的语气。
(二)默读,理顺序。
1.默读第2大段,思考:想一想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出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
(不同观察点的顺序,先写正门、中央大厅、然后写大礼堂、宴会厅和会议厅。)
2.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三)读课文,找重点句,弄清句间联系。
1.学习“参观正门”和“中央大厅”两个自然段。
(1)指读思考:正门写了什么?
(庄严的国徽和十二根淡青色大理石柱子。)
(2)庄严是什么意思?怎样描写的?
庄严是郑重、严肃的意思。“红底镶金,闪闪发光”突出了国徽的庄严。
(3)出示句子,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2句写得好,“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柱子又高又粗,从中也能看出大会堂的高大雄伟。)
(4)指读写中央大厅一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天花板和吊灯)
(5)吊灯是什么样子的?地面亮到什么程度?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
(“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和大理石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突出了大厅的壮丽美观。)
2.小结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学习“正门。和“中央大厅”这两个自然段,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的?
按三个步骤学习的:
(1)读内容找重点句,
(2)抓词语明同意,
(3)联上文明联系。
(四)试用以上学法学习写“大礼堂”两个自然段。依照学法步骤进行学习。
1.读内容找重点句。
2.哪句话写出了大会堂的特点?
(礼堂真大极了,楼上楼下这么多座位!)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礼堂“大”?
(作者引用王叔叔的话,用具体数字作了介绍,写天花板上的吊灯“无数盏电灯,像满天的繁星”,烘托着“五角星大灯”,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灯多、亮,而且反衬出礼堂大,显得格外壮丽。)
4.应怎样朗读?特别要注意感叹句的语气。
(五)学生用学法自学写“宴会厅”和“会议厅”两个自然段。
1.自读课文,依照步骤思考问题找答案。
2.小组讨论。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什么是“眼花缭乱”?什么使“我”眼花缭乱?
(“眼花缭乱”指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课文中指宴会厅中天花板上的金花彩画多极了,很好看,看得眼睛都发花。)
(2)作者是怎样把宴会厅的宽敞写具体的?
(“这里可以举行五千人的大宴会”足见大厅宽敞。)
(3)会议厅有什么特点?
(装饰摆设各不相同,各个厅都具有自己的地方特点。)
(4)从哪些地方看出雄伟、壮丽?
让学生结合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小结:
宴会厅天花板上的金花彩画以及各个会议厅装饰摆设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说明宴会厅和会议厅的美;“可举行五千人的大宴会”,说明宴会厅的大,由此可见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
(六)指读最后一段。
1.王叔叔的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民大会堂的建成速度快。反映出我国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积极性。)
2.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感情。
(七)总结。
作者怎样把“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写具体的?”
讨论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板书,回顾内容,小结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1.抓颜色,形状,利用具体数据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
2.借助比喻、感叹的句式抒发情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