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静、思、床、疑、霜”这五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并理解诗中的词语。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读诗,加深对生字字义的理解。
2.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熟字自己分析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图文结合,让学生理解一个孤身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强烈思想感情。
(四)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古诗的教学不同于课文教学,古诗中精炼的语言,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解释指导下,理解词意,诗句含义。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疑点:为什么作者通过一轮明月就会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三)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再结合图片,以及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白诗句中蕴含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可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交流朗读体会。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对生字的练字要重点指导字形和字义。
2.辅助从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整体感知:
1.教学古诗,要先指导学生理解每个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再把词连起来理解每行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感情。
(三)重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简介作者。
1.导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古诗《静夜思》(板书课题)静夜思——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对家乡的思念。全诗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夜半梦醒,独对皓月时那种孤苦的思乡之情。
2.简介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全诗,试读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根据注音试读诗文。
3.学生以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查找字词意。掌握字形。
4.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5.检查学习结果,教师重点指导与订正。
(三)借助书上插图,解释诗意。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思考:这幅图都告诉我们什么呢?(明月高悬,诗人夜半醒来,独立窗前思念故乡。)
2.在粗通诗意的基础上,再读全诗。
3.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说一说诗的大意。
4.品词析句,领悟诗意。
(1)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指名解释“床前”“明月”“光”的意思。
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床前的地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2)第二句:疑是地上霜。
提问:“疑”是什么意思?诗人把什么当成了“霜”?
指名解释诗句意。(以为是地上结了霜)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
(3)第三句:举头望明月。
教师重点指导“举头”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举”与现在的“举”意思一样吗?
指名解释诗句意。(抬起头来望见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4)第四句:低头思故乡。
指名解释诗句意。(低下头思念故乡。)把后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5)总结全诗意思。
讨论:①诗人望着明月,怎么就思念起故乡来了呢?
②第三句与第四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呢?
交流:(略)
(四)布置作业:感情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二)教师指导写字。
静:左右结构 由“青”“争”两部分组成。
思:上下结构 注意是翘舌音还是平舌音(平舌音)
床:主笔竖要正,“广”之撇不宜短。
疑:左右结构,注意笔顺。
霜:雨字头须扁,注意是翘舌音。
(三)朗读背诵,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指名读,自由朗读。
3.指导背诵。
(1)回忆全诗的意思,反复诵读全诗。
(2)参照插图试背。
(3)指名背诵,然后全班齐背诵。
(四)默写。
要求:内容正确,书写工整规范。
(五)布置作业:①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读全诗。
②背诵并默写全诗。
参考答案(略)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6.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二课时
静 思 床 疑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