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刻舟求剑 |
课型 |
讲读课 |
第几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 学 目 标 |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重点 |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 ||||
难点 |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 ||||
教具 |
贴图、生词卡片 | ||||
教学方法 |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教
学 步 骤 |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 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 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 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 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
快速开火车口述
细看、齐读、书空 看图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认读、理解 看图、想象、口述 眼看、耳听 辨读、思考、回答 动笔划、练习读 自读、说话 读书、讨论、汇报、补充 练读、评议 测览课文、回答 看图、思考、回答 看图、思考、再答 思考回答 讨论、归纳 动手操作并口述 齐读 续说练习 思考、说话 举例说话 | |||
板
书 设 计 |
![]() |
评 析
柳州市教科所 唐 丽
莫雪莲老师的《刻舟求剑》一课教案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目标教学的主体意识和训练反馈矫正意识,体现了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不乏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开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质疑问难,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讲之前,莫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三、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在教学中,莫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莫老师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莫老师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曾多次在省内外教学比赛中获奖。她肯钻研,勤探索,求创新,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课说课设计见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