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及熟字组成的新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船舷”、“码头”、“一不小心”、“着急”、“不慌不忙”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刻舟求剑的道理,了解那人为什么错了,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那个人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刻记号。
2.理解那个人错在哪里。
教学思路: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因此讲解课文时可围绕“船动剑未动”这一线索展开。在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那个人在船舷上干什么的基础上,展示课文的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那个人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刻记号,然后通过投影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那个人错的原因,接下来练习背诵课文,最后学习生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让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那个人在船舷上干什么,从而揭题。
二、引导解题。告诉学生刻舟求剑既是一篇寓言故事,也是一则成语故事,并解释“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三、导入课文,展示学习目标。
可这样导入:这个人在船舷上刻记号是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教师相机展示出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那个人的宝剑掉进江里去了,他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2)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一不小心”、“船舷”、“码头”、“不慌不忙”、“着急”等词语。
3.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
四、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通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注意个别辅导。
五、学生在自读课文后,集体讨论和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集体辅导、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1.宝剑是什么时候掉进江里去的?(抓住“坐船过江”这一时间,借以帮助学生认识那个人为什么错了。)
2.那个人是怎样把宝剑掉进江里去的?(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
3.宝剑掉进江里后,那个人态度怎样?他为什么不着急?
4.怎样朗读这两自然段?(要求读出那个人不着急的语气,并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
二、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同行的人对他的做法理解吗?是怎样劝说的?
2.怎样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同行的人怀疑、着急的语气,并要求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对于同行的人的催促,那个人的态度改变了吗?他的态度仍然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说的?
2.他说的对吗?为什么?
(抓住“不慌不忙”、“不用着急”两个重点词,借助投影帮助学生理解那个人说的话的意思,从而认识到那个人的做法是错的。进一步分析错误原因:船在行驶而剑未动,等船靠了岸之后,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捞不到剑的。)
3.怎样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和自信的语气)
四、回到整体。通读课文,思考:从那个人做的事、说的话中,你们认为那个人怎么样?(通过那个人做的一件十分可笑的事,了解到那个人非常蠢,不懂得事物之间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五、练习。
1.练习背诵课文。
2.填空:
(1)有个人坐船( ),他( ),把挂在身上的( )掉进( )去了。
(2)他不( ),只在船舷上刻了一个( ),还告诉别人等船( ),从刻着( )的地方( )下去,( )准能把( )捞上来。
(3)那个人想错了,因为( )动了,( )不会动,他从( )的地方( )下去,是不会( )的。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二、读准字音,分清字形,弄清字义,练习组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熟字和偏旁记忆字形。如:“求”是熟字“球”去掉了王字旁。
3.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4.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剑:第六笔是撇,不要写成点。号: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右边是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注意中间不能写成“云”,下边不要写成“儿”。
指:右边的笔顺是“丿匕旨”。
三、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