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新闻写作
毛泽东的军事新闻作品,既有政治家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又有军事家运筹帷幄的过人韬略,还有文学家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在指挥人民军队与国内外敌人浴血战斗的同时,根据战局的需要亲自撰写了大量的军事新闻,有力地配合了战场作战。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是他撰写军事新闻最多、也是名篇迭出的时期。这些新闻是战斗的檄文、进攻的号角、胜利的捷报,极大地鼓励了我方的民心士气,为我军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撰写的军事新闻,从军事和文本两个方面探讨其写作意义。
毛泽东军事新闻的军事意义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国共合作不复存在,国民党企图利用其军事、政治优势的地位发动内战,彻底消灭共产党,维护其反动政权的统治。事是政治的继续,解放战争既是敌我双方军事上的全面较量,战争是国共两党争民心、夺民意的政治斗争。毛泽东深谙文武之道,对我党的新闻工作高度重视,一方面指挥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争斗,一方面还亲自指导新华社的工作,并且结合政治和军事斗争形势,先后撰写了多篇载入我党新闻史册的著名篇章,被称为新华社"级别最高的记者"。毛泽东这个时期的军事新闻作品体现了他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非凡艺术,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
1、具有深刻的战略意图,为我军赢得了政治和战略上的主动。
"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为。"这是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言。人类交往需要信息,新闻的价值就在于其广泛的传播,能影响广大受众对事件本质的认知,进而能影响甚至左右人们交往的行为。毛泽东充分运用新闻对社会舆论和社会行为的导向功能,坚持枪杆子和笔杆子并用,以战略家的深远眼光指导和谋划我党的新闻工作,把新闻写作作为其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运用新闻工具宣传自己的主张,揭露敌人的阴谋,不仅突出了他文武兼备的伟人形象,而且争取到了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赢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主动权。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记者,他对军事新闻的事实选择和报道都有十分深刻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他高超的斗争技巧和艺术。
抗日战争后,中国的前途何去何从,既关系到国共两党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国内各派别的爱国人士,以及国民大众,纷纷要求国共两党和谈,主张要和平,不要内战。然而,在抗战胜利前夕,胡宗南部队受蒋介石指使突然向我陕甘宁边区关中地区发起进攻,妄图挑起内战。毛泽东立刻抓住这一事实,发表了新闻《爷台山战事扩大》,把事态发展与揭露敌人企图打内战、消灭共产党的阴谋结合起来,让全国人民了解到战争的真相。在这条新闻主标题下他还特意加上副标题:"蒋军使用美国的火箭炮。"这等于昭示天下:蒋介石敢于打内战,美国是他的靠山。一个局部的事件,被毛泽东放在显微镜下放大了,人们看到了事件所包含的深远寓意。为了让广大民众彻底认识国民党反动派要消灭共产党的险恶用心,毛泽东不惜笔墨以新华社名义发表了多篇新闻,深刻揭露和斥责蒋介石的反动阴谋,一再阐明我党的正义立场,在政治和舆论上极大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巩固和扩大了我党的统一战线,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社会基础。
军事新闻是军事斗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服从军事斗争的全局,并直接为战争服务。毛泽东的军事新闻非常注重对事件的选择和对宣传时机的把握,力求使新闻对战局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淮海战役之前,当我军攻下中原重镇郑州后,毛泽东立即发表了《我军解放郑州》的新闻,并在新闻中加入相关的背景资料:"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通过介绍郑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强调了这次胜利对未来战役的战略意义,暗示着我军已由此占据了淮海战役的主动地位,战略用心可谓良苦。
2、利用新闻大打心理战,起到了瓦解敌军斗争意志的奇效。
新闻战也是心理战,自古以来,攻心甚于攻力。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常用新闻进行心理战,而且屡试不爽。辽沈战役期间,当东北人民军攻下锦州,迫使长春守军大部分投诚的情况下,蒋介石第三次飞到沈阳,命令其守军务必同辽西的国民党廖耀湘部会合,安全撤出东北地区,以保全实力。然而我东北人民军却采用迂回战术将其辽西部队包围全歼,打破了蒋介石的全盘计划。在这种情形下毛泽东撰写了《东北我军全线进攻 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的新闻,描述了我军围歼由廖耀湘统率的全部美械装备的辽西精锐部队的前后经过,即"锦州攻克,长春解放,该敌走投无路,全部猬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之后,毛泽东又一语点破蒋介石在东北的军事部署,以及廖部在东北战区乃至在全国战场对蒋介石的重要性,对他们的围歼将必然导致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全面溃败。这则新闻一经播发,对盘踞在沈阳的国民党东北总部军队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不到一天沈阳守军也全线败退投降,国民党东北总司令卫立煌乘飞机逃离沈阳,东北全部解放。
文可敌军,也可退军。毛泽东曾运用新闻战吓退敌军,创造了新闻制胜的战场奇迹。1948年10月下旬,正当解放军在全国各战场捷报频传的时候,有情报称,北平的敌军傅作义部欲乘我中央机关驻地西柏坡兵力薄弱之际偷袭石家庄,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得到情报后,毛泽东泰然面对,连续为新华社撰写有关新闻稿件,通过播报新闻稿,导演了一出"空城计"。在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和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各用了数百字,把傅作义部队偷袭石家庄的作战企图、具体行动和后顾之忧以及我军的应对准备,说得一清二楚。他在新闻中写道:"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事先有充分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今春敌扰河间,因我方事先毫无准备,受到部分损失,敌部也被其逃逸。此次务希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的敌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针对敌人的薄弱环节和脆弱的心理,毛泽东进一步指明:"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八师在那里……"稿件播出手,傅作义大吃一惊,意识到偷袭意图败露,我军已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如果再贸然进攻,可能偷袭不成,反而会丢掉北平老巢,于是他不得已将正在奔袭途中的大军撤回,却不知是中了毛泽东的圈套。
3、利用新闻鼓舞我军士气,坚定了我军官兵必胜信念,对战争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许多军事家都认为,军队的士气和官兵的战斗意志、战斗技能和智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成功的新闻运作可以有效引导战场舆论的方向,激励部队战斗的信念和意志。毛泽东的军事新闻相当数量的是捷报型的新闻,这些新闻多写于战争中后期,那时我军已由早期的战略防御转向中后期的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上来,敌我双方在军事力量上对比也已大为改变,它反映的是我军节节胜利、敌人步步败退的事实,这类新闻有极强的战斗性和鼓动性,我军听到犹如吹响的冲锋号角士气大增,敌军听到却闻风丧胆。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战胜英美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展现了我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进攻态势。它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广大官兵乘胜追击的坚定信念,而且让国民党军队日益感到大势已去的悲惨结局,这就像是一把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加速了国民党在整个全国战场的崩溃和瓦解。
毛泽东军事新闻的文本意义
新闻的文本意义是指新闻在报道事实中所运用的语言符号呈现出的显性或隐性内涵,它通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实现其文本价值。毛泽东的军事新闻有着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不仅强调体现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意义,即新闻价值的显现性,而且十分注重揭示新闻事实背后隐藏的意义,即新闻价值的隐藏性,既有事实报道的深度,也有价值影响的力度,因而很好地达到了主导舆论、影响受众的新闻效果。
1、匠心独运,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剖析增强新闻的导向性。
解放战争既是国共两党的军事较量,也是两党争取民众民心的政治斗争。在当时情况下,社会舆论正反两种力量交织,对事态的发展存在各种不同的解读。为了积极地争取民众、影响舆论,毛泽东的军事新闻没有采用"零角度"的纯客观报道,他总是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抓住对时局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例进行报道,让广大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了解真相,明辨是非。如在《爷台山战事扩大》中,毛泽东写道:"蒋军正面攻击部队,除三十六军之暂五十九师外,增加了一个师。据我侦察员报告:增加上来的是从河南前线调来三十六军部队。据三十六军逃来我方之士兵说:他们有许多新式武器,是美国送来的,其中有一种叫火箭炮,你们要注意。爷台山为一重要据点,蒋军志在必得,然后深入关中分区,据为向北进攻之有利阵地。"这则新闻通过事实告诉民众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国民党急于消灭共产党,正在调整军事部署,主动挑起内战,同时通过逃兵之言,巧妙地揭露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沆瀣一气,国民党打内战是依仗着美国这个后台老板。
为了揭示新闻文本的隐性含义,毛泽东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受众的心理。他常常根据新闻事实进行因势利导的分析,让受众不仅了解战争的进程,而且明白其中的原委,并因此对战争的发展态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中写道:"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在这段文本叙述中,毛泽东通过对双方士气的分析,揭示人心向背对战局的影响,让受众深刻地感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和策略如此不得人心,预示着国民党反动政权大势已去,进而极大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强化了受众对共产党必定取得全面胜利的信念,使新闻事实达到了最大的宣传效果。
为了让受众更深刻地理解新闻事实的隐性内涵,毛泽东在军事新闻中还常常加入必要的议论,使新闻文本的隐性含义更加明朗化,尽可能地避免受众解读的歧义,强化新闻的思想导向。毛泽东在1931年的《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指出"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插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像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他的这一观点在《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一文中尤为明显。他先叙述了我军在渡江时先后击沉击退多艘敌舰,后来发现其中竟然有英国军舰。面对英军不顾国际公约,公开站出来助国民党军队阻止我军渡江,毛主席义愤填膺,义正辞严地斥责:"英帝国主义的海军竟敢如此横行无忌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一起,向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挑衅,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发炮攻击,直接参加中国内战,致使人民解放军遭受巨大的损失,英帝国主义政府必须担负全部责任。国民党反动派历来勾结美帝国主义发动战争,屠杀同胞,现当日暮途穷之际,又复勾结英帝国主义的大队海军深入长江,图阻人民解放军渡江,此种卖国残民罪行,必须彻底清算。"这段态度强硬的评论将矛头直指平日扮演"和平大使"的美英帝国主义,毫不留情地揭露出他们伪善的本质,并对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美英帝国主义打内战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有力的谴责。这段评论在整个作品中分量很重,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凸现出新闻事实背后的意义,使新闻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事实加上雄辩,敌人自是无法辩解了。
2、语言晓白短炼,增强了新闻文本的传播效果。
新闻文本的意义是由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者(新闻的写作者)与受众通过对文本意义的预设和解读合作完成的。在战争时期,受众与事件发生的地点之间无法保持零距离接触,所以对于新闻的接受往往是被动的。为了让广大受众能正确地接受和理解新闻信息,毛泽东在撰写军事新闻时非常注意使用平俗易懂的语言符号,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分析原因,或者发表评论,用的都是群众能看得懂、听得懂的通俗晓白的群众语言,极力避免因用词的生僻造成解读的障碍。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由于群众的文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广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因而更要强调新闻文本的浅显易懂,通过通俗和口语化的新闻传播,紧密受众与新闻之间的联系,扩大新闻的接触面和影响范围。当然,新闻语言的通俗和口语化并不代表语言的平庸。毛泽东学养甚深,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他的新闻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用词很活,常常运用一些大众化的形象语言,如"此次务希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的敌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东北我军全线进攻 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等等。语言都十分通俗活泼、生动形象,使新闻文本更加优美流畅,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毛泽东在写作军事新闻时特别强调准确简洁,他曾把内容冗长且言之无物的文章形容成"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因而在新闻写作时十分注重对语言的提炼。他写的军事新闻虽然事件重大,但篇幅都很短,大部分为百十来字,最多也不过800来字。简短的新闻文本不仅便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也有效地减少了新闻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损耗。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事物高度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表达功力。他所写的军事新闻,叙事只从大处着眼,不做琐细的描述,强调整体态势,涉及的事实和过程,能简则简,多用白描手法,而且多使用简短的句式,行文非常有力。这样的新闻文本,语言符号虽少,但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如《我军解放郑州》、《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等重大胜利消息,他仅用了100多字就勾勒出了事件全貌,而且气势磅礴,好似千钧棒喝,令敌人闻之丧胆,我军闻之精神一振。文字千锤百炼,语言脍炙人口,甚称经典之作。
3、注重修辞,善于用典,增强了新闻文本的文学色彩。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好的新闻往往也是好的文学作品,在这方面,诗人毛泽东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新闻作品都是十分讲究修辞的精妙之作。如《东北我军全线进攻 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写道:"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前后用排比句对照,语气中带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写尽了蒋介石江山即倒却无可奈何的窘境。在经典之作《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篇中,毛泽东从老百姓非常熟识的历史典故入手,像讲故事一样,说古道今,从三国时曹操与张绣的争夺,到汉光武帝刘秀在南阳起兵,以及民间传说多出身于南阳的"二十八宿",强调南阳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凸显我军占领南阳的战略意义。他还写道:"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一连用"树木"、"森林"、"枝叶茂盛"等比喻,把我军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事实作了极为生动的概括,文笔活泼,读来印象至深。毛泽东博览群书,历史知识十分丰富,所以他在新闻写作时用典信手拈来,自然妥贴,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新闻事实的理解,而且增强了新闻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使新闻更加精彩。他军事新闻用词之精当、用典之巧妙、行文之优美、情感之充沛、内涵之深刻、气势之恢宏,无不体现一代伟人驾驭时局举重若轻的超凡能力,永远让人敬佩和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