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正文
毛泽东怎样写军事新闻
          ★★★
【字体:
毛泽东怎样写军事新闻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5

毛泽东怎样写军事新闻

 

毛泽东生前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而且是写军事新闻的大手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和他的战友一道,一面指挥千军万马,同国内外的武装敌人作斗争,一面又配合战局的需要,挥笔写下多篇军事新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010月红军攻下吉安,19338月他以子任的笔名,写了红军故事《吉安的占领》;抗战胜利前夕,胡宗南部队突向我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淳经县的爷台山发起进攻,妄图挑动内战,毛泽东用新华社延安的电头,写了消息《爷台山战事扩大》,揭露蒋军;解放战争时期,他写的军事新闻更多了。据《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提供的材料,有军事消息9篇,军事新闻述评2篇,军事讲话2篇,都是以新华社的名义发出的。这些军事新闻,传播了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喜讯,评述了战局,鼓舞了士气,教育了读者, 揭露打击了敌人,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是毛泽东新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别具一格,在中国新闻作品史上光彩夺目,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我们学习新闻写作的典范。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写军事新闻的呢﹖本文谈谈笔者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军事新闻的类型

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从内容看,无论哪个时期,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斗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斗争的长期性决定的,且不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处于敌我矛盾性质,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蒋介石及其军队仍不断地搞磨擦,一而再地发动反共高潮,这时的军事斗争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几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尤以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斗争的规模最为庞大,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蒋介石军队的决战,关系着旧中国的灭亡与新中国的诞生这样一个头等重大的问题。这也恐怕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写的军事新闻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加以分类。有些新闻就其特征而言,是跨类的,我们把这类新闻则归入两类。

1、捷报型

这类新闻包括《吉安的占领》1933813日、《我军解放郑州》19481022日、《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19481027日、《中原我军占领南阳》1948115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949422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422日、《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1949422日、《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1949424日等8篇。

1946927日,毛泽东给陆定一的信中说:”每遇一次胜利,即写一篇社论鼓励之,证明之,每失一重要地方即写一短文解释之,说只要歼敌,将来可以恢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捷报频传,毛泽东的兴奋之情,从他亲自提笔写消息,可以想象。这类消息的主要作用,在于把胜利的喜讯及时传播出去,让前后方的广大军民共享,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同时,人们从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喜讯中,还看到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全国胜利很快就要到来的大好形势。

毛泽东写这类消息特别讲究时效。《我军解放郑州》这条消息,毛泽东用的电头是”新华社郑州前线2224时急电”。我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胜利渡过长江的当天,毛泽东一连发了3条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的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2时电”的电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的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22时电”的电头;《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用的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24时电”的电头。兵贵神速,毛泽东像用兵那样来对待新闻的时效性。看得出来,在那个年代他就注意到新闻要分秒必争了。

2、分析战局、总结经验型

这类消息以《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19481027日、《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19481031日、《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194921日等为代表。其他消息也或多或少涉及到战局,有的新闻通讯既涉及到战局,又涉及到总结经验,如《吉安的占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3、揭露敌人动向型

这类消息包括《爷台山战事扩大》1945725日,以及第二类提到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此外,在渡江战役中,毛泽东写的《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对英国军舰炮击我北岸阵地,妄图阻挡我军渡江,也作了必要的揭露。这些揭露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以揭露蒋傅军联手偷袭石家庄为例:当时党中央机关在石家庄附近的平山县西柏坡,蒋傅军偷袭石家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毛泽东审时度势,两篇消息、述评一发,保石沿线军民迅即动员起来,并急调野战部队驰援,蒋傅军的偷袭阴谋不但没有得逞,反而损兵折将,灰溜溜地返回老巢保定,不久连保定也被我军解放。

4、对敌讲话、发动政治攻势型

淮海战役期间,为分化瓦解敌军,动员他们放下武器,掉转枪口和人民解放军一道打到南京去,毛泽东分别以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刘伯承、陈毅两将军的名义,起草了两篇《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19481127日,以”陕北新华社广播电台”的名义播出。毛泽东写这类消息和第三类消息一样,很注意斗争策略。

上述四种类型的新闻,表明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抓的都是当时军事战场的重大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既为根据地、解放区前后方的广大军民关心,又为国民党统治区尚待解放的广大人民群众瞩目。有的事件如世界驰名文化古都北平和平解放、我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及攻占国民党首府南京等,还是震惊世界的新闻。四类新闻还表明,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是由军事斗争的形势决定的,又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除写作军事新闻外,还写了一些政治性的评论和消息,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如此。仅《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收入19458月至19499月这一个时期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政治性评论就多达16篇。政治和军事有密切的关系。政治斗争需要军事斗争作后盾,军事斗争归根到底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毛泽东的斗争艺术之一,就是在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问题上交替运用两手,这也反映在他的新闻作品中为什么时而既写政治性的评论、消息,时而又写军事消息、评论的原因。

二、军事新闻的写作特色

1、重视导语写作

导语,是新闻写作区别于其他文体写作的一种特殊要求,一般是指新闻的头一句或头一段,是新闻的要旨,对新闻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导语始于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新闻写作。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著的《新闻学》一书,把导语介绍到中国来时称新闻导语为:”新闻之撮要”。毛泽东重视导语写作,19481130日,他在审阅新华社一篇新闻稿后,在给胡乔木的信中曾写下这样的话:”本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太行结束土改的两种做法》那篇新闻值得广播各地照办,惟须将其中的数目字删掉一些,并须加上明确的新闻导语。”毛泽东不但认为要加新闻导语,而且要加”明确的新闻导语”。没有导语不行,导语不明确也不行。19512月,毛泽东在审定《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时,加写的几段话有一段是:”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毛泽东在这里讲了文电要导语的问题,讲了对导语写作的要求,讲了导语的作用。他对导语写作的这些看法,在他写的军事新闻中也有所体现。请看:

《我军解放郑州》的导语:”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于今日占领郑州。”

  《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的导语:”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的导语:”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

这些导语有一个共同点:开门见山,明确简要。导语写作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但在战争环境下的军事新闻导语,多数还是以开门见山、明确简要为上,因为这可以一下进入主题,更有利于传播。

2 重视背景交代

  现在我们有些新闻不光缺少导语,而且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对此,198433日胡乔木给穆青等同志的信中说:”毛泽东生前对我们的新闻中缺乏必要的交代,如何不如外报外讯的缺点,曾多次批评,我也曾多次传达,而这些缺点却减少很少。新闻写作和编审中的这类问题是年年有,年年说的老大难问题了,为什么年年屡议屡犯﹖这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的'老领导'也不能不深感内疚。”胡乔木这封信传达了毛泽东对新闻中缺乏必要交代的态度。现在让我们举几例来看看毛泽东本人是怎样在他写的军事新闻中作交代的。

  《我军解放郑州》这条消息,对郑州的地理位置作了这样的交代:”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则交代了南阳的历史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接下去,又交代过去一年蒋介石如何重视南阳,从而使我们了解到我军占领南阳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长江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了国民党军队阻挡我南进之师的天险。1949420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百万雄师突破天险,胜利渡江。战斗何时打响﹖最先渡江的地点选在何处﹖这是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了如是交代:”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除《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篇稍长一些外,其他几篇都很短,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因此,要求交代的文字简短,抓住要害。像《我军解放郑州》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闻,交代只有一两句话,就把意义点出来了,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3、重视分析的方法

  毛泽东写新闻和他写文章一样,历来反对片面性,重视分析的方法。他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

毛泽东军事新闻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对战局的分析,对敌我双方军事态势的分析。这是军事新闻区别其他新闻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具体分析时,又有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的分析三种。

微观分析。《我军解放郑州》这条消息,除说我军解放郑州外 ,还写道:”守敌向北面逃窜,被我军包围于郑州以北黄河铁桥以南地区,正歼击中。”“现郑州东面之中牟县、北面之黄河桥均被我军切断,逃敌将迅速被歼。”这些分析是就郑州战场而言的,所以属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分析了东北战场的形势,属于宏观分析。

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结合,《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即属此种。作者从我军占领南阳写起,追溯历史上的兵家到当今的蒋介石如何重视南阳,然后又跳出南阳,分析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个星期前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接着又分析19477月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从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一年来的战绩。最后又回到南阳,指出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现正向襄阳逃窜,有可能去接替调往徐州的宋希濂当司令官。从南阳到襄阳不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的命运正等着他。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这种分析,显然是把对南阳战场的微观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宏观分析结合起来了。

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在分析军事态势时除将微观的分析与宏观的分析相结合外,还有两个结合:一是分析军事态势与揭露敌人阴谋相结合。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和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二是分析军事态势与总结战争胜负原因相结合。《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中,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敌军来犯时我有准备和毫无准备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之所以对敌我双方军事态势的分析,能做到如数家珍,精辟透剔,为战争的实践所验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是杰出的军事家,亲自指挥战争,统揽全局,胸中装着雄兵百万,胸中有作战地图,知己知彼,掌握了辩证法。

4、重视词章

毛泽东要求文章具有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他认为文章要讲究词章。所谓词章,即修辞。毛泽东写的新闻和他写的文章一样,是讲究词章之作。读他写的军事新闻,除了获得重要信息而外,还有一种艺术享受。新闻不乏精采之笔。

例一:《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写道:”从15日至2511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作者用了”三救”和”两失一覆灭”的排比句式,读来很有气势,反映了蒋介石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毛泽东给蒋介石总结的那条规则,也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例二:《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写道:”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一段,是从敌方之口引出来的对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一年来根据地发展壮大既生动又形象的概括,寓意深刻,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例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写道:”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这一段,作者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12个字来形容国民党军已毫无战斗力,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实在妙;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16个字来形容我军胜利渡江,有情有景,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具有历史性的宏伟画面,使人浮想联翩,久久难忘。

  这些精采之笔,使新闻大为增色,读来兴味盎然。  谈到文采,不能不涉及语言。蹩脚的新闻语言是枯燥乏味的。上面三例的精采之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新闻的语言是极其生动活泼形象的。读毛泽东的军事新闻,我们还注意到作者用典故的情况。毛泽东的政论,用了许多典故,像抗日战争时期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就用了孙行者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去把她战败的典故,还用了”黔驴之技”的典故。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所写评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用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 ,等等。这些典故都用得恰到好处,增添了政论的文采,提高了政论的品位。新闻不是政论,根据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征,不宜多用典故,但并不排斥用典故,毛泽东的军事新闻就用了典故。请看:

《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这条消息,如此写我军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后敌走投无路的情形:”全部猥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这里用了”飞将军从天而降”这个典故。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乃汉之名将,善骑射,匈奴称其为”飞将军”。毛泽东用”飞将军从天而降”来形容人民解放军来得神速,使敌人逃跑也来不及。

《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这篇新闻评述中有这么一段话:”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沿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文字诙谐幽默,极尽讽刺之能事,其中用了项羽”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这个人们熟悉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被汉兵追来,”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以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两篇新闻用典故的情况告诉我们,用典故在一个”巧”字。毛泽东的军事新闻巧用典故,使本来就缤纷的新闻又多了一分姿色!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