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蕴含的文化品位
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编采人员中存在这样一种糊涂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消息标题无品位”,“消息没必要像文艺作品的标题那样讲究文化品位”,因而,一些白开水般淡然无味的标题也就经常见诸报端。如会议报道,无论大会、小会、长会、短会,一律采《×××会议在×××隆重开幕》,工作成绩报道,动不动就是《××××××工作成效显著》。这种格式化、白开水似的标题,忽略了新闻事实的个性,淹没了新闻的特质,读来当然索然无味。这样的标题往往因为掩盖了鲜活的新闻事实而令读者不愿卒读,以致大大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其实,消息是新闻的主体,而标题又是消息的眼睛,因此,无论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信息含量上来说,还是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上而言,消息标题都不可忽视文化品位。
笔者认为,消息标题的文化品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形象生动。例如:《广东虾生产游入“第二春”》(《羊城晚报》),一个“游入”,把广东虾生产进入了“第二个春天”的新闻活脱脱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二,立意新奇。《新晚报》曾有篇获奖消息《“罗管理”今天过生日》,作者从姓罗的管理员过生日的一张请贴入手,揭露了这位小有权势的人为了收份子而大摆宴席、变向收贿的丑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那么,要提高消息标题的文化品位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善用、巧用动词,让消息标题“立”起来。笔者曾用过一个标题:《绿化十年造就青山座座》。在这里,“绿化”、“造就”都是动词,能为标题增添“动”的活力,绿化出的“青山座座”跃然眼前,读罢标题让人浮想联翩。
其二,标新立异,让消息标题“新”起来。如《万盏夜灯照亮冰城》,打破了《×××××工程竣工》的模式,使得“光明”工程的报道具有新鲜感。
其三,力求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让消息标题“快”起来。消息标题突出重点,有助于读者迅速捕捉到消息的中心事实。如《战后谅山》、《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玉门原油开始东运》、《陇海铁路全线修通》(均新华社电),其节奏简洁明快,让读者无需多思,便一目了然领会到新闻事实的要旨。
其四,嫁接文学手法,让消息标题“富”起来。这里的“富”指其信息的富有。消息标题贵在短小精悍,言简意丰,必要时可从文学那里嫁接一点“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如:数学上有一个“费马大定理”,300多年来数学家被这个定理弄得神魂颠倒,可我国数学家蒋春暄却用四页纸就证明出来了。对这样一个重大新闻,《北京晚报》仅以《中国学者捅破“窗户”纸》9字主标来概括,但这9个字主标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内涵,这种高度凝炼的新闻标题,将“文学”与“新闻”相嫁接,增强了表意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