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下 >> 八下一单元 >> 教案正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29
          ★★★
【字体: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29
作者:潘东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7

八语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

                             1、藤野先生

一、整体把握:

(1)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在东京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引发了作者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想法。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二)在仙台: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5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举止、声调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诣在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6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询问裹脚。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7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使作者从中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也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8“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说明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三)离开仙台:1  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他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字词;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边读边议,理解文章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明确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内容。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读议结合

六、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藤野先生是谁?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选自散文诗《野草》;《阿长与<山海经>》;  

三、标题解读: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藤野是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舞,因此鲁迅很尊敬他,怀念他,写下此文,也诣在说明自己弃医学文的原因。

四、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2610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

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本文作于1903年,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 给老师许寿裳的照片背面题此诗。 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 故园:祖国。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荐:献,进献祭品。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五、初读,检查生字词情况。

字词:烂熳(màn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发髻(jì)   芋梗(yùgěng

挟着(xié)   不逊(xùn   匿名(nì )  诘责(jié)  杳无音信(yǎo)教诲(huì)

瞥见(piē)   深恶痛疾(wù)  解剖(pōu  芦荟(huì)  畸形(jī)   宛如(wǎn

词语:深恶痛疾、杳无消息、毫不介意、抑扬顿挫、油光可鉴、标致、不逊、诘责、托辞。

(fēi)红:鲜红。  绯:红的意思。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六、理清结构(提示:按地点变化分段: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回国[在中国]

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435):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思考: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2)反语,“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师讲: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为什么要写这些?——这是促使作者离开东京,转到仙台遇到恩师的原因。

二、学习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把第二部分分成四层,讨论后明确:

第一层(45):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 

什么? 

日暮,使人想到日暮穷途,想到日暮穷途的祖国,所以记得“日暮里”,它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受的优待的?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师总结: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4、写作者与先生的交往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体现了先生的哪些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师: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举止、声调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诣在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询问裹脚。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2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他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四、总结思考:

1、从全文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使作者从中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也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2、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3、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4、全文线索:明线: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暗线:以爱国之情为线索。

 

五、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线索:

明线: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暗线:以爱国之情为线索。[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八语下第一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课后题参考答案:

一、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绯红:鲜红。绯,红色。例如:面颊绯红;绯红的晚霞。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丑陋的意思。

落第:指古代科举考试(乡试以上)没有考中。本课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不谦虚,无礼。逊,谦虚。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例如:这件事情是你的错,你不要再找托辞了。

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非常痛恨。疾:恨。如:疾恶如仇。

另有一个成语叫“深恶痛绝”: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物以稀为贵:事物因为稀少而宝贵。以:因为。

二、课后第一题。

参考意见:编者的观点更倾向于第一种,即本文主要赞扬藤野牲先生的高贵品质。理由如下:1、从作品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篇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2、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的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的《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鲁迅意见,鲁迅说:《藤野先生》一定不能少。3、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不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情感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所以,歌颂先生是主旨。

三、课后第二题。

    1小题:情感是:厌恶之情;态度是:讽刺的态度。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达强烈的愤懑和讽刺之情。

    2小题:他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毫无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四、课后第三题。

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不思进取,浑浑噩噩。

弃医从文的原因:从文中两个事件“写匿名信”“看电影”中,使鲁迅认识到,首先要拯救国民的,不是他们的身体,而是他们的灵魂。于是提倡文艺运动。

    鲁迅曾说: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无不深深地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事情。

五、课后第四题。第2小题。

鲁迅的三位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和《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有:对学生要求严格;
不同有:寿镜吾老师严厉,知识、思想陈旧;
章太炎老师知识渊博,思想开放,进步;
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六、课后小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