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揣摩准确而生动的描写,体会巧妙的语言。
3.领悟景物描写中所包含的感情。
二、反复诵读,配乐朗诵
1.体会“盼春——绘春——赞春”的情感思路和文章思路。
2.能划出美好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体会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如:水涨起来了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
蜜蜂嗡嗡地盟着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3.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读了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三、合作讨论精读品味
1.文中描绘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你最欣赏哪一种?
2.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有什么好?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试为这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
“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2.试想下列问题。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①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②这段描写与课文哪段内容相关,又有什么不同?
五、相关链接
1.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中学教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文章简介。
《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抓住春景的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赞美之情。
文章以“盼春”开头满怀欣喜而又津津乐道地描绘了一幅幅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图景,在此优美背景下的人也充满了春意,他们走进大自然,构成了一幅“迎春”图,使人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春天的新意、娇美和活力。
“春草图”从小草出土的情状——“钻”表现旺盛的生命力。接着从它的质地和色彩——“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的“新”,它也给小孩带来欢乐和欣喜——64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让人感受到“轻悄悄”,“软绵绵”。随着天气渐暖,百花烂漫,“春花”竞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色彩争艳“像火”、“像霞”、“像雪”;花儿香甜引人遐想。蜂蝶繁忙——“闹”,“飞来飞去”。野花多而闪烁——遍地是“杂样儿”“像眼睛”、“像星星”,进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浓郁。
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感受: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听觉——“唱出”、“应和”、“响着”,把空灵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声、有情。
“春风图”描绘了春雨中特有的美景b春雨的多、细、密、亮、柔也通过视觉、感觉,形象地体现出来了,雨中景物的新美由色彩——64发亮”,“逼你的眼”的感受表现,写夜景时作者选取了灯光,撑伞的行人,披蓑戴笠的农民,雨中静默的房屋,描绘了和平宁静的雨中夜景图。
这四幅图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如天地一般和谐完美地组合为一体,每幅画面也都有人的活动和感觉,一切都显得那么融洽。 ’
由此,作者抓住生活中常见的“春早人勤”的中国民间特点,描写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劳作活动的情景。“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在人们的心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展示了一幅“迎春”的热闹景象,人和景再一次融为一体。由此,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水到渠成地汇成一股赞美的热情,结尾三段文字使用三个比喻句讴歌春天。“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小姑娘”比喻春天的艳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一
全文洋溢着对春天由衷的欣喜和爱意,通过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及叠字、叠词、叠句的使用,这种喜悦的轻快、活泼的爱意更显玲珑。
3.《春》中拟人的妙用。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将春天拟人化,不仅将“春天”这个描写对象总体拟人化,而且将春天的表征,即每一个景物都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从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始,就定下了全文拟人化的基调。既然是拟人,就必须带出作者的主观感受。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每一个景物都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充满爱心。如第三段描写小草,说“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已经不知道是描写小草,还是在描写天真顽皮的孩童了。至于描写桃树、杏树、梨树,描写野花、鸟儿等景物,更是充满童趣,反映了作者的一颗童心。
另外,作者的行文、遣词造句都相当精彩。本篇用词非常准确,如在“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话中,“逼”字就用得很好,写出了青色跃然入眼的感觉。文章的结尾用了三个排比句,揭示了春天的三个特征:新的,漂亮的,和充满希望与力量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全文。
从文章之外说,作者描写的其实是乡野的春天的景色,这是作者居住的现代文明创造的城市里看不到的。所以说,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逝去的江南田园梦的追念。
4.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欣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话”。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通俗易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吴用文)
(童辽明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