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葛红兵很多书,喜欢他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和小说,感性而唯美的语言,思维在字句间狂妄地怪诞地舞蹈,《我的N种生活》、《沙床》、《心灵课堂》都给我这样的感觉。
![]() |
问自己:美的散文很多,好看的小说也很多,为什么会喜欢他的?
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他的真诚,因为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单纯。我这样想。
他的文字和他这个人离得非常近,我认为——直白坦荡,不事雕凿,他在文字中,展开自己,敞开自己,悲哀和欢欣,情感与思虑,他平静地向我们倾吐,率真得如一个孩子,完全不顾及身外那个世界的阴毒和险恶——也许,这就是他的性格,纯真的、柔弱的,同时也是狂妄的、叛逆的——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书,自然能够拥有很多年轻的读者,如我。
常常,感觉他就在我的眼前,伸手可及,虽然我知道我离他很远、很远——我与他,读者与作者,之间横亘着永远的距离,我不可能完全地了解他,但是我想去了解他;我不可能完全地理解他,但是我想去理解他——这也许是阅读者的痛苦,但,也是阅读者的快乐——我承认,他的忧思和他的才华,他的经历和他的生活,他的一切都让我着迷。读他的新书《葛红兵海外日记》。
翻开书页,书香四下飘散,如四月怒放的花。他站在书页间,年轻的、俊朗的,他站在塞纳河畔,欧洲的夏天阳光灿烂,映着他身后巴黎圣母院雪白的双塔。
一本制作精美的书,图文卷册,书分三辑:第一辑:《在南洋》,写他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在泰国、在印尼;第二辑:《在巴黎》;第三辑:在英国:写他在伦敦、在剑桥、在怀特岛。每一篇文字都配有葛红兵亲自摄影的照片。
动感的文字、动感的图片——海滩、岛屿、城市、郊野、机场、地铁、商店、街市、酒吧、咖啡馆、餐厅、旅店、银行、学校、庙宇、教堂、博物馆……人物场景、环境事件、情绪氛围——眼花缭乱、五光十色地扑面而来——枯竭的眼睛睁开,囚禁的心打开,时空之车飞速旋转,从陆地到天空到海洋,从东亚到南亚到欧洲大陆到英伦列岛,从他的眼睛看世界,世界真大,我们真小,我真小。
“不能说是‘旅游’,而是一段‘生活’”。葛红兵说。
葛红兵的海外生活,地道的“日记”文体,平白如话,生活的记录、生活的随感,似乎是不经意的,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丰厚的知识底蕴和独立不群的思维感悟,在他纯净、简单、优雅、唯美的文字记述闪烁得如灵光片羽——和《我的N种生活》中忧患愤激的“他”,和《沙床》中悲观沉伦的“他”有不同——《葛红兵海外日记》中的葛红兵,虽说是忧郁依旧、敏感依旧,但是我已经感觉到他内心的平复和对未来的希望。
走出去,到国外去,到海外去,在那另一片天空中,寻找你所希望的那一种“自由”,像一只飞翔的鸟。
在剑桥克莱尔学院,每天早晨,葛红兵靠在他居住的阁楼的窗口,“看见那些起起落落的鸽子,还有一些不知名鸟……”,他说:“他们比你自由……”
假如,我们能够像那些鸟儿一样自由,那么,我们彼此之间,身体,还有灵魂,再也不会有阻隔。
只能在书中跟随他的行步,跟随他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从他的文字,字里行间,体味他经历的一切,居住、工作、旅游、阅读、写作——葛红兵在海外的生活,温柔的、平实的、朴素的、宁静的、美好的一段日子。
南洋的咖啡、榴莲和蜥蜴,巴黎的红酒、CD和图画书,克莱亚(剑桥的一所学院)的早茶、熏肉和烤面包、普利茅茨的金酒和帆船,怀特岛的红茶、蛋糕和礁石——融入其中,融入异乡异国,融入他们的文化、他们的观念、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意识,缩短距离——你想。可是,你永远也忘不了你的来处,你永远也脱离不了你的来处,在你的书里,在你的文字里,在你海外那一段悠长安闲的日子里,更多的时候,你想到的,仍然是中国。
“激情已经冷却……”,2004年,在一次访谈中,你说。
冷酷的激情,深沉的思想,平静的生活,美的记忆——那些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海外的日日夜夜,写在纸上的或是没有写在纸上的,已经深深“嵌入”到你的内里,也许,有触痛的感觉,每当你想起……我想,我能理解,因为它们(你的日记)触痛了我,这是我读你的新书的感觉。
每一篇文字如一层蜕下壳,从你的身体和心重重向外撕裂剥离,那是“新生”的希望。
激情冷却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谅解和理解,宽恕和宽容。
你用你书中所有的文字,对我说,对我们说:当激情冷却之后,人类所拥有的空间应该更宏大更广博——让我们像鸟儿一样飞翔,自由地,飞翔,你拥有的那一片宁静的辽阔的天空,我也想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