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青涩苹果
        ★★★
【字体:
青涩苹果
作者:yushx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27

青涩苹果

————中学生心理问题浅析

 

青春是最值得留恋和记忆的,在青春时代完成的课题也是无比重要的。每一个人都是独具色彩的拥有宝藏的人,每一个人都应拥有灿烂的人生。

中学阶段的人生,是追求自我的奔放和个性的价值的时期,但同时也常常迷茫在众多的十字路口当中。据有关方面估计:上海市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偏异,从而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归结起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成长、学习和家庭三个方面。

成长的烦恼

青春期的孩子,正好处在自我膨胀期,他们特别关注自我,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此时的激将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叛逆,更严重者可能会自暴自弃。如:

案例1:  某某,男,初时活泼调皮、又讨人喜欢,成绩也不错,班主任老师很喜欢他。但是因为他好动, 喜欢说话,就是在上课时也挡不住自己的语言,老师无奈把他的座位调到了最后一排,导致他被同学笑话,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只有很差很差的学生才有这样的礼遇。自信心严重受挫的他从此变得阴郁内向,失去了原有的笑容。中考时,老师甚至笑话他报的重点中学志愿,父母也进行规劝。虽然,他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内心始终愤愤不平,自卑的心理压抑得他喘不过气来。

成长中的青少年是敏感的,稍有不甚,或许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他们又是脆弱的,一点的打击,就会破坏他们的自信。对教育者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很难教育的,需要老师时时处处小心。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思想很丰富,独立自主性大大提高,如果还是延用老办法,而不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就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快乐。

再者,还应进行正确的疏导。讨人喜欢,受人重视是每一个人所希望的,更不用说处于青春期爱美的少男少女了。此时的孩子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从而导致成长中的挫折。

案例2: 某某,女,学习成绩优秀。因为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了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觉得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过份看重了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等情绪;更甚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又如:
    案例3: 某某,女,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以至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据调查,这类学生一般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饮食。会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从而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学习。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性格关键时期。此时,若能及时发现不良倾向,进行适当引导,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影响巨大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在理解的同时,还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毕竟,健康、快乐才是我们所真正渴望的。

学习的压力

考试是一种检验,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现今考试已远非单纯的知识水平的较量,它已上深为综合素质的较量,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有足够的自信,才能使自己直面考试,才能使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考试中被“激活”,并从“内存”中调动出来。

案例4: 某某,女,初三,由于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因而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因此,我们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上。如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
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案例:某某,女,初二,独自一人来到上海求学,过着寄宿的生活。其家在当地还算富足的,但是为了能让她到上海求学,拿出了大部分的积蓄,而且父母还得更辛苦的工作。从小懂事的她也理解只有自己的成绩才能给父母带来最大的幸福和愉悦,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在好几个方面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价值,这是父母的告戒,也成了她的习惯,甚至戏称浪费时间就等于自杀。可是寄宿的学校一到周末和双休日,就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几个人,本地学生都回家了。于是同病相连的外地求学者就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上海的生活很精彩,几个伙伴经常相约去逛街或聊天。每次的“自杀”都让她深感愧疚,觉得对不起父母,可又不能失去朋友,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而且自入学以来,虽然自己付出了加倍的努力,成绩却没有出类拔萃,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这类学生自律性非常强。平常日子里,无论在操场上,走廊里还是教室里都可以看到他们苦读的身影。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出外求学,他们的精神常常让人感动万分。但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种种波折。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以细心的引导和真诚的关爱。学习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为此而舍弃了朋友和快乐,过分的苛求可能会让身体这部机器出现失衡,适当的娱乐可以调节身心,平衡情绪。同时,学习还应时常地检醒自己的方法,可以给自己设一个资源管理器,统筹利用时间,避免做劳而无功的事情,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家庭的疏忽

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中学生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体验。不仅家长的行为会让孩子耳濡目染,产生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案例5: 某某,男,初三学生。由于天生聪颖,母亲对他的期望值很高。至初三时,为了让儿子能更专心地应付中考。甚至租房到学校附近,每天为其照顾。但儿子似乎不领情,不仅不按她的要求努力学习,而且还结交外地朋友。甚至一声不吭地跑到南京朋友的家里,使母亲焦急万分,以为其离家出走。母亲无奈只得寻求心理咨询师。

孩子在青春期时,都有一个特点:自己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有一种膨胀的能量。但是,对父母来说,觉得这时候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很想为孩子掌舵,甚至想手把手地教孩子怎么走路,以免走弯路。于是,父母愈想控制他们,孩子便愈渴求自由;他们愈要争取自由,父母便愈会干预他们的选择。这就形成了孩子被动而矛盾的家庭心理。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

  

因此,在教育训练当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心理疾病期,合理地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防止不当的发泄,需要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较好的方法:一是找一合适对象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其次,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父母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再者,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总之,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作为教育者应丢掉绳索,引导孩子在教学相长中体验成长,独自飞翔!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