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与家庭其它成员的言行、品格、作风息息相关。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实施家庭教育的重担便沉甸甸地压在了家长们的身上。世界上,无法找到两个如同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因此,每个家庭进行的教育,也不可能生搬硬套,用同一种模式塑造不同个性的孩子。诚然,教无定法,但家庭教育中的认识误区及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却必须加以重视。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我家孩子是个乖宝宝。
说这种话的家长往往一脸的得意与欣慰,却让教育者心头沉重。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好玩、好问,也正是如此,才有"童言无忌"的说法。可是,那些家长把孩子当成了一碰就会碎的瓷娃娃",立下很多清规戒律,不准玩这个,又不许玩那个,孩子似笼中之鸟,望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却无法展翅融入其中。常听有人感叹:" 想当年,我们能下河去摸蛳螺,去爬树,去玩泥巴……"言外之意,现在的孩子们又有几个能"享受"如此"随心所欲"的生活呢?别说下河上树了,即使随处可见的泥巴,又有几个家长允许孩子去玩呢?不是怕孩子弄脏了衣服,便是觉得这是毫无意义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玩泥巴似乎真的成了一个美丽的梦--"陶吧"也应运而生。带着孩子来"陶吧"玩的母亲,对着摄像机解释道:想让孩子能体会一下玩泥的感觉。让人感觉到几许温暖,几许无奈。在这里,不怕弄脏衣服,还能制作小玩意儿,但这种以花钱为前提的"玩泥巴"真的能与随时随处都可开始的"玩泥巴"同日而语吗?孩子们像小鸡一样,被庇护在温暖的翅膀下,接触不到风雨也接触不到新鲜的空气,更接触不到生活的快乐。这一类儿童常有以下表现:在课堂中,他们"金口难开";活动中,缩手缩脚,缺乏孩子应有的天性;日常与同学的相处中,他们也总是属于"尾巴"一类,只能跟着别人走,毫无主见,更无组织领导能力可言。长久以往,这些孩子心理上感到自己十分无用,逐渐会对学习、活动丧失兴趣,进而产生自卑、压抑、焦虑的情绪,直至成为离群的孤雁。
二、"老子天下第一"
与乖宝宝们从不惹事生非相反,则有一批号称"老子天下第一"的孩子们让人目瞪口呆。他们在家是"皇帝"、"公主"一言既出,家长如闻圣旨,只得遵命,稍有迟疑或违抗,孩子会毫不留情地大发脾气乃至打骂。所以有人把孩子的家长比成自行车的车轮,把孩子比作那笼头,笼头指向哪儿,车轮也就只能往哪儿奔。颐指气使的个性,并非朝夕间而成,来源于家长的错误认识:孩子的要求不算高。即使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们也宁愿自己受苦受难,而不让他们失望。天长日久,孩子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心中只有自己,从不理解也不会懂得家长的良苦用心,反而变本加利,更为猖狂。在家中,他们事事顺心,随时有"仆人"随侍在旁,在学校,同学们的思想、精神、人格是独立而平等的,老师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会对这些孩子特殊照顾,更不可能像他们的家长一样无条件服从。孩子幼小的心灵是无法自我调适心理的,而已经养成的蛮横的习气仍时时影响着自己与他人的沟通,甚至成为自己与他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障碍,极易造成心理不平衡,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同伴们在心理上排斥在他们的小圈子之外。只知人爱,不知爱人,从小就缺乏必要的自我克制心理和调节个人欲望的意识与能力,对他人不知关心,对长辈不知尊重,都源于家长的溺爱,以至变成了害。
三、"孩子是我的。"
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句潜台词:"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家长们觉得孩子是他们创造的,必然是私有财产,由此发生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的事情。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绝不依附于任何人。成人的只字片语,举手投足,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喜悦或悲伤,更何况是家长随意甚至肆意的打骂呢?今年"六一"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开设了一期特别节目,让儿童畅所欲言。有个话题说道:爸爸妈妈打你吗?为了什么事?一个孩子便说起了被爸爸无缘无故打了一顿的事,诉说的时候仍然心酸不已。这样的情形,不仅让坐在大厅外观看的爸爸后悔不已,更让所有的观众深刻认识到:孩子是稚嫩的幼苗,任何一点伤害,都可能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的教育,是我们晚年的幸福,错误不良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痛苦、辛酸,是我们对他人和国家的罪过。"为了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家长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如谈话疏导、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尽力嬴得孩子的信任,使孩子乐于教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让我们的生活五光十色,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存在,让每个人都深深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更要让孩子身体心理健康,成长为真正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