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知、情、理、行
——我的育人工作“五字经”
射洪沱牌实验学校 王 云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更是一个班主任的首职。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全身心投入、全方位重视、全过程负责。在我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乐此不疲,辛勤耕耘,据工作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班主任工作“五字经”______爱、知、情、理、行。在此搦管成章,与同行共同探讨班主任的育人工作。爱、知、情、理、行
“ 爱” 是 根 本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对后进学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的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冰释其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去寻找失落的绿洲,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1994年下期,我接手95初3班,担任该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该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差,学风不浓思想混乱,在我接手之前就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我接手后,仍然有部分学生不思上进、不想学习。特别是16岁的男生张建平以前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生活不拘小节,常常违犯纪律,傲视一切,思想意识差,同学都讨厌他。但是这位学生智力好、基础挺不错,而且还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我作为其班主任总是看到他的长处,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发扬优点,不断进步;同时给了他在班级工作锻炼的机会,思想上一有进步就及时表彰,改变了他在同学们中的印象,增强了他进取的信心。后来,这位学生当兵到了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已经升职为中尉。
当然,爱不是迁就姑息,也非庸俗的师徒关系。俗话说:严是爱。严格就是爱心的莫大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要在严格要求中实现。严在教育,爱是感化;严是手段,爱是目的。常言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对待学生,班主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我每接手一个班,总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长期短期的班务工作计划和德育工作序列。并利用班会课、团队课对学生进行“四有”、“五爱”教育,还常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照检查学生,发现他们在思想、纪律、学习上有过矢言行,就单独地严肃批评、教育,直到他们改正为止。通过这样的严格要求,我所接的每一个班都班风正、学风浓,年年都被评为“先进班级体”。
但是,“严”绝不是声色俱厉的训斥、指责,不是冷峻无情的挖苦漫骂,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生”,做班主任工作时时刻刻都要牢记爱学生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
“知” 是 前 提
知,就是班主任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情况,对所有教育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学德育教学大纲》指出:班主任要根据大纲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行成好的班风。
很难想象,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缺乏了解的班主任能完成此任。学生的家庭状况、体肢状况、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思想品质、来往朋友及个性心理特征,如:性别、兴趣、意志、情感和动机等等,都是班主任“知”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证明:知学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原99初1班罗东,资质很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在初三上期半期考试时,却考得较差。通过调查了解,才知道是由于他们家里在修建房屋原因,没有学习的环境,所以才考得不好。了解这一情况后,我马上给他作思想工作,帮助他解决存在的困难,让他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后来,他学习就更加用心了。在毕业考试时,考出了700多分的好成绩。
事实上,“知”不可能一次完成,须将了解学生与教育学生紧结合起来,让“知”完善于育人实践由作用于育人实践。
“ 情 ” 是 桥 梁
情,是班主任心灵深处缓缓流淌出的沁人心脾的清湶。唯有坚持以“情”感人才能增强育人工作的感染性、有效性。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需要知识甘泉的浇灌,更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润,需要理解和思想交流。“情”的投入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效益。我一直认为,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本届班主任工作中,我班学生彭有罡、许君等生病,我就送他们到医院就诊,给他们几句真诚的问候,使学生、家长都感到满意;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而影响情绪和学习,我就真诚的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想法替他们分忧------如此等等,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情,有困难找你帮忙了,有苦闷也会向你哭诉了。这样一来就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班主任要努力做到爱中有情、严中有爱,不要吝啬微笑。后进生的转化也就在你的一个亲切的微笑里,一句温暖的问候里,成功也许就孕育在“情”的涡流里。
班主任要尽量多挤时间参加学生的有益有趣的活动,与他们同苦同乐,要多参与他们的谈心论事、推心置腹、幽默风生、亦庄亦谐要重疏导少批评。
情,是班主任爱心的流露,同时又是学生心灵的回想。水乳交融的师生之情是奇妙的情操境界。你将会由此步入育人工作的“自由王国”。
“ 理 ” 是 通 道
班主任以“理”服人,是一个重要原则。须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如果不讲理,就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目的。
讲理,要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落俗套、敢于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和领悟。在工作中,我利用班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讲他们身边的英雄模范、新人新事,就事论理、以理晓事,让学生心悦诚服。如99初1班学生在初三上期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镇位次较好,于是产生了骄傲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在取得了成绩后------”的专题讨论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统一观点:胜不骄、败不馁。会后,自满情绪不见了,大家都积极复习。结果,在省会考中终于考出了优异成绩。
当然,班主任说理绝不能靠“恐吓”,“压服”。如果单凭班主任的权威,硬讲下去是没有意义的,是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的。因此,说理要说到点子上,要说到“心”上,要说到“情”上。
“ 行 ” 是 关 键
以“行”附人,以身作责是班主任作好育人工作的关键。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威信就在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班主任的模范行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和滴水穿石的力量,班主任要“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特别是在一些所谓的小事上不可忽视。如与学生一起做早操;参加升降国旗仪式;爱护清洁卫生;同甘共,苦与学生一起参加公益劳动;生活俭朴,不讲究吃穿;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等等。这样即可让学生从班主任的日常生活中悟出立身作人的道理,达到填补学生精神上、行为习惯上的缺陷,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增强了集体主义意识,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了解、增进了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健康发展。
以上所述只是我个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尝试,很不成熟,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