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此时有声胜无声——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
【字体:
此时有声胜无声——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丽雅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7

此时有声胜无声

——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浙江省民族中学   陈丽雅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描述:“阅读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等等。乍一看,大家都觉得新课标把学生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还他们学习主人翁的身份和地位,把学生定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改过去教师主讲、学生从听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学习效率低下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新课改下的很多课堂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积极,有话想说,也有话可说。教师欣喜地退到课堂的一边或一角去,让出充足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学、思、说、写,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热情高涨,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老师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一时竟忘了自己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其实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如果一味去做一个快乐的旁观者,也乐于做一个旁观者,并且还在心里窃窃自喜:看,我的学生多活跃,课堂气氛多好!说实话,我很为老师们担忧,语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何在?老师是否可以退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回答无疑是否定的。但现在有很多语文阅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是缺失的,有的整节课下来,教师几乎只起到串联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如果用拍摄一部电影作喻的话,那么教师只相当于场记之类的小人物,这样的人物在成功地完成一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很多人都可以胜任,那么又何谓其专业性和技术性呢?语文教师如若无专业性和技术性可言,那将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可以这么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大大加强了。不过这种指导不再是以前那样,死死地框住学生的思维,不敢放开手脚,不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放不开,紧紧抱住教参不放,唯教参是瞻,而且学生们更是硬要往教参中的理解靠扰,最好是记住教参告诉我们的答案,考试时背出来套进去,这样语文也能考高分。以往这样的指导已经为大家所摈弃,所反对了。

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又是哪副模样?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先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在执教《白兔与月亮》时,设计了以下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

1、白兔赏月前后心情有何不同?

2、白兔赏月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这句话如何理解?

在讨论到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作了如下回答:

生甲:人类有爱财心理,得到了就占有着,而白兔不会;

生乙:白兔保持着纯正的思想,舍得放弃,而人类做不到;

生丙:人类只想得到,而且想多多得到,而白兔不愿……

此时学生的理解局限在一个角度里,而且把白兔与人类对立起来,一味地赞美白兔而贬低人类,这样的文本理解是存在偏差的。这是一篇寓言,作者借白兔这一可爱的动物形象来喻指人类,在拥有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份平和、淡泊的心态,不要患得患失,这样人才能活得快乐、幸福。白兔就是比喻那些在经历过后对生活、人生有深刻的感悟和体并在得失面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的人,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意即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作者是借白兔来做人类的“形象代言”。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指导,就会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向更深更广处引领,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地境地,对文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更透彻,思维的火花也会在师生互动中闪耀美丽的光芒。比如教师适时点拨:“白兔在文中是作者寄寓寓意的载体或者说是代言人,不可理解成实在具体的动物形象,文章已经把它拟人化了,白兔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特点?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相似?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分析作答。”这样一指导,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而且通过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可能停留在皮毛上了。可惜老师没有做到相机指导,在这一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旁观者的位置,只起到传声筒的作用(把学生的话重复一遍),师生可以展开热烈互辩的精彩我们无缘目睹,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看来,语文课堂要放开,学生学习主动起来,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三缄其口、小心翼翼。在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的同时,教师更应发挥出应有的阅读水准和指导作用,让师生风采交相辉映,互相映衬得更加夺目。

现在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做到有效指导?首先教师平时要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多读好书,对作品或文章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做到厚积薄发,这是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指导的前提。如果老师自己对文章都只是一知半解,读得“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对文章没有一点较深刻的领悟,哪里谈得上对学生的指导?若勉强指导也是效果不佳,也不能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探索。故在新时期教师更要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教师丰富的文化蕴必会带来阅读教学中指导的游刃有余和得心应手,带来师生互动而闪射出的耀眼火花。

其闪,教师要练就专心倾听的本领。师生互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更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专注认真的倾听。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要点和闪光点,指导才能切中要害,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指点迷津。

再次,还要学会通过追问来适时点拨指导。有时学生看问题比较肤浅,容易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且思路往往不够开阔,这时是指导的最佳时机。教师若不抓住契机,有针对性地展开进一步追问,那么岂不痛失教师指导的良机?如某教师在执教《羚羊木雕》,学生在讨论“这能全怪我吗?”这一问题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造成事情这样进退两难的结局的责任在于父母,“我”是无辜的。这样的意见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文章的主题往往是多元的,看问题也应该用客观的辨证的眼光。因此教师进一步追问下去:“同学们,‘我’在这件事中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们积极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紧紧围绕文中的“我”的几处言行表现,展开热烈地探讨,有理有据地分析“我”在整个事件中应负的责任及责任所占的比例,分析得非常清楚明白。课上至时,“羚羊木雕”事件无疑会在学生心上留下深刻印象。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教师追问带给学生的指导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应该追求“有声胜无声”的境界。这一声,振聋发聩;这一声,清晰深刻;这一声,是教师较高文学修养的展示;这一声,来自老师与学生的思想碰撞和心与心的真诚交流;这一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指导!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