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要牵牛鼻子
——解读史传作品的关键所在
山东省五莲县魏家中学 丁兆存
笔者认为,学习优秀史传作品,必须要牵住“牛”(作品)的“鼻子”(人物),进而窥探其精神风貌、思想灵魂。抓住了这一关键所在,也就等于打开了解读史传作品的突破口。现结合《李广》《龚遂治渤海郡》《陈叔宝亡国》这三篇史传作品(人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来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李广》:以“悲”作为突破口。
《李广》这篇课文,司马迁用“悲”的心情来写李广的“悲”,因而“悲”上加“悲”,“悲”的情调贯穿全文始终。在教此文时,笔者主要抓住以下两点,来打开教学的突破口。1、“悲”在李广不善言辞、不善争辩的性格上。李广的性格特征,作者司马迁对其有评价:“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并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强化了这种性格的内在本质。李广的愤而自杀,虽不能说性格其主要原因,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死之所以能引起“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泣。”是因为“彼其忠实之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也就是说,是李广内在精神品质感召力的结果——虽不善言谈,不去据理力争,也没能为他的部下去争取功劳。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宽容待人,不苛刻部下。这是它的优点,但同时也是他的致命弱点,从而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2、“悲”在统治阶级强加在李广身上的莫须有罪名——“数奇”(命运不好)上。其实,李广的悲剧并不是他的“数奇”,而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刻薄寡恩、妒贤害能、排挤人才造成的。但是,司马迁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通过三次战役中李广的遭遇,步步深入地把李广的悲剧揭示了出来。(1)定襄战役:不给杀敌立功的机会——悲剧的开始;(2)右北平战役:虽英勇杀敌,以四千骑兵迎击匈奴四万骑兵,但寡不敌众,因而造成“汉兵死者过半”,结果落了个“军功自如,无赏。”——悲剧的发展;(3)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遭到排挤,之后行军失道延误大军会师:李广本想“居前,先死单于”,却被卫青调离前锋,后行军失道,卫青故意找岔,被逼对簿,李广因不堪受辱,结果愤而自杀——悲剧的高潮。至此,学生也已明确,司马迁写李广是用心灵的感应来写的,借此来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
二、《龚遂治渤海郡》:以“实”作为突破口。
《龚遂治渤海郡》一文,班固主要通过对龚遂的先言后行的“实”,来刻画这个封建循吏形象的,是作者正面赞扬的。在教这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两点,来把握龚遂的“实”的核心本质,即儒家的“民为贵”思想:1、说话“实”。通过龚遂“实”的说话,反映了他的“仁政安民、恶政乱民”的政治思想。龚遂是一个站在老百姓的利益面前,替百姓说话的封建循吏。他主张对百姓施行仁政,尖锐地指出“渤海废乱”的原因是:“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湟池中耳。”由此提出了治理渤海郡的设想:“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并针对这种设想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可谓思路清晰,目光远大,非同一般官吏。2、行动“实”。通过龚遂“实”的行动,反映出他的“民本”思想。龚遂明白,自己说的一切也必须付诸在行动上,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否则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龚遂到任后,便发布命令:“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如果说这还看作是言的话,那么后边的就是龚遂得行动了:开仓救济贫民,选贤吏,安抚百姓;并下令要求百姓:“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刀,卖刀买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龚遂把实在的说话,落实到实在的办事上,做到了说和做的统一。其结果是给百姓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给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经过龚遂的治理,渤海郡出现了新的局面:“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作者班固以实的笔法,不美化,不虚构,写成了这篇优秀的传记作品。
三、《陈叔宝亡国》:以“昏”作为突破口。
《陈叔宝亡国》这篇课文,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不必在内容上花费过多的功夫,重点是分析陈叔宝这一形象。因此,笔者在教此文时,主要抓住陈叔宝的“昏”(即荒淫误国)为突破口,来剖析人物的思想灵魂,着重研讨了以下两点:1、性格“昏”:这表现在陈叔宝的胆小怕事、六神无主上。当隋将贺若弼率大军渡江时,陈当时在健康的部队还有10余万人,陈后主不去积极迎战,却躲在后宫里吓得“日夜涕泣”,把军国大事全部交给佞臣施文庆,拒绝接受文武大臣的进谏,可见他既无雄才大略,也无远见卓识。有这样的昏君,不亡国才怪呢。2、思想“昏”:由于其性格“昏”,必然导致思想上昏庸,具体表现在陈叔宝的贪生怕死、荒淫无耻、贪恋美色上。隋军攻陷健康时,陈后主没有一点点
总之,这三篇史传作品,虽然都是以记叙人物的主要事迹为主,但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时所呈现出的思想感情和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司马迁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愤情绪,倾注到李广的身上,并与之发生了共鸣,因而重在挖掘李广的“悲”,以“悲”来统领全文,向封建统治者发出无声的控诉;班固从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重在挖掘龚遂的“实”,以“实”作为全文的轴心,体现出封建统治者的“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资治通鉴》的作者是从维护宋王朝统治的目的出发,重在挖掘陈叔宝的“昏”,让统治者从这一历史事实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这就是说,学习史传作品,其根本目的就是从中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以史为鉴,发掘史传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做到“古为今用”,并不是纯粹为了学习文言而学习,那也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