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让美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
【字体:
让美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者:秦纪兰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9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讲授阅读鲁迅时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钱教授所说的读,就是我们追寻的美读,它是阅读教学之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7-9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共15条,笔者以为,关键是下列几条:第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11条尤其提及到古代诗词教学的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上述课程目标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美读是分不开的。

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美读的目的性价值,其本身就具有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一、美读培养语感,还阅读教学之真谛

夏 尊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不但解作红色,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夏 尊先生把语感看作文学的真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真谛。

美读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语感与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美读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当生活经验被启发调动时,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真切地体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

美读能强化语感,还在于吟、咏、唱、诵等美读形式本身就涵盖语感的一切内容。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诵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偷偷地要轻读,这样才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又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要让学生反复地读,要读出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读出一代伟人纵横千里、壮志凌云的意兴,从而感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威武雄壮的宣言的深层含义。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如《与朱元思书》、《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等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语感。

二、美读增强理解,扩阅读教学之内核

言为心声,美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否厚重,程度如何,直接取决于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心灵的沟通、理解程度。

文章的风格各不相同,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个中滋味:有的要读得深沉凝重,有的凄婉悲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周密严谨,等等。如读《最后一次讲演》时,就应激情喷涌,拍案而起,坚定、高昂地再现闻一多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战士形象;而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应哀婉低沉、忧郁伤感地再现杜甫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学生若读出了《岳阳楼记》的激情满怀,就直接体味出作者的豁达胸怀和政治抱负,就被作者的豪情所打动,激发出胸有天下的壮志。这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伟大的情感发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融会交汇,灵魂对灵魂的告白,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

对作品的理解还取决于能否读出文章的不同节奏。朱光潜这样描述不同语言对他所发生的感应作用: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浸润心灵。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其教学的内容能准确、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能把坚定与动摇、倔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佻、美丽与丑陋、高尚与卑鄙、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感情,通过声音语调的起伏停顿、轻重缓急、有爱有憎地表现出来。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能使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共鸣。

美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

三、美读提高审美情趣,添阅读教学之神韵

新课标特别强调,古代诗词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代诗词中的声韵和谐、色彩斑斓、语言凝练、理趣奥妙全靠美读来挖掘。

诗歌,讲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地朗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讲究押韵,平仄相对,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古诗词中许多描写极富绘画的美感,我们只有细细美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一位女子独坐楼上,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断心肠。多么凄美的一幅画,在画中,我们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用词准确、生动,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在学习诗歌时,要进行美读,仔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才能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的是塞外边关的景色,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奇伟壮丽的塞外画卷:荒漠无风,孤烟直上,夕阳西沉,大河横卧。孤烟”———多美的语言,多美的图画,我们只有美读,细细品味语言才能体会到。

很多古代诗歌含着哲理美。哲理的基本特点是富有理趣,包含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美读,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如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描写泰山宏伟高大的气势,赞美泰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青年的抱负。面对巍峨的泰山,诗人发出了这样的豪情: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顶,到那时候,周围所有的山峰都会伏在你的脚下。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两句诗客观自然地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立脚点高,才能眼界开阔;锁定目标,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成功,风光无限。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美读这首诗,细细咀嚼,会产生一种类似晕船的感觉,诗歌把读者带进了惊险新奇的环境中,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大和不畏艰险的气魄。它之所以引起不衰的共鸣,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对速度的一种向往,一种无限的追求,表达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本质力量。这种速度的审美心理也体现于我国的造词原则,如快乐快活欢快愉快等等。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