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沱牌实验学校 :王云
目前不少学校按照现行语文教材编排的要求,每讲究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写作训练。时间安排上多是间周作文一次,教师在作文收齐后集中进行批改。这种传统做法存在不少弊端。学生写作锻炼的机会太少,作文簿较长时间存放在教师案头,不能与学生见面,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候,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成为今天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阅读教学,随学随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训练,充分发挥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用。同时,不拘泥于专门的写作课,使写作与讲读教学,实际生活及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让学生随时占有材料,随时指导写作。初中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科学性强,各个级各册在文体安排上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内容上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尤其是每单元都突出一个共性特点,又顾及到写法风格的差别。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仿写的兴趣,抓住时机加以指导。仿写时一次突出一个方面进行专门训练,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选文都是写景状物的佳作,在写景抒情方面各俱特色。因此,学习一篇安排一次仿写,突出一个方面。?如学过朱自清的《春》?,就运用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仿写《秋》;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抓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形象描述的方法,仿写《故乡春日》;学过《松鼠》由表及里生动说明的写法,就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仿写《我喜爱的大公鸡》?等。?学过一个单元,仿写三篇课文,使学生对“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观点有了较深的体会,并且通过欣赏自然景物也陶冶了学生情操。在学习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时,凡有特色文章均安排仿写。
如第二册二单元“记叙的顺序”,第三册第五单元“说明顺序”,第四册“论据在证明论点中的作用”等等,随学随写,做到“趁热打铁”,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写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克服了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和随意性。
随学随写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如学习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后,要求学生运用两课所学知识,仿写《叶子为什么这样绿》和《从树枝石块到激光笔》,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广泛调查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生物知识,从物质基储生活环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几方面对叶子为什么绿的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又沿着历史的足迹,写出笔的家族发展演变过程,介绍了不同时期笔的种类和特点,使知识性、趣味性皆备。
对于能仿写的课文,我们预先做好教学设计,采用预习、讲读、习作三个阶段完成,一般需3至4个课时。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仿写的综合讲评。这样一 学期能仿写十几篇作文,各种文体都得到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细心观察,随看随写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每学期都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根据教材或季节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游览山川,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深入农村,了解家乡的变化;浏览报刊、收看电视、搜集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大自然,了解社会,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感。
每次活动前,向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活动结束后马上设写作课。因事情刚过印象深,避免了过去“冷饭再炒”的现象。观察仔细写起来就具体生动。
如学生戴霞写的《春雪》抓住春的特点,勾勒出一幅“桃花雪”的盛景,在《平阴文艺》少年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张亮的《啊,故乡》用鲜明的对比,通过描述一家人的变化,展示了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的崭新风貌。
随看随写的作文一学期达十几次,促进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自觉性,打破了作文教学封闭的格局,改变了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敷衍成文的弊端。
三、情感体验,随想随写
中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在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和见解后,如果仍然按照教材要求单纯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适量进行命题作文外,鼓励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喜所忧。要求他们一旦产生写作冲动,即拿起笔来,哪怕是零碎杂乱不成熟的东西也应写出来。不限制时间,不限制篇幅内容,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自由驰骋。通过不断修改,使之系统成熟起来,这样做使大量稍纵即逝的素材写进了文章。
许多学生从写自己的生活、情绪、心态、愿望入手,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怀。
学生翟荣惠对三年上学所走的山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小路》为题,写小路景色,写她的感受和思考,文章情真意切,语句流畅,在济南市作文竞赛中获奖。
田青同学对学校评选三好学生和模范团员中存在的弊端很有意见,就以《我们的课代表》为题,记述了一位不为名利,任劳任怨、勤恳工作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课代表,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写出后在全校引起很大反响。这种自命题形式的作文,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篇幅多少不等,一学期少者三、五篇,多者一、二十篇。
三种形式的作文加起来,一学期少者在二十多篇,多者可达四十几篇。学生习作机会多了,写作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同时写作的兴趣也随之日渐浓厚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他们不再感到写作是个人发难枯燥无味的事,反而感到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随学随写”、“随看随写”、“随想随写”的“三随”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密切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三种形式的作文练习要从实际出发,配合教学有计划地安排好,并不加重学生负担。
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数量大大增加,这就产生作文与批改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呢?我们的做法是: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写完收齐后埋头批改的做法,采取随交随批改,当面批改的方式,共同讨论修改意见。如果一时作文拥上来,暂时不能做到当面批,也尽量快批,使作文尽快回到学生手中。批阅主要针对文章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推荐参考文章或提出再观察、再体验的具体要求,不代替学生修改。对于字、词、句基础知识方面的毛病只划符号,不做纠正。这样批阅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比过去字斟句酌的精批细改大大节约了时间,又帮助学生克服了“交上作文交了差”的应付态度,督促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反复修改,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质量的目的。
四、倡导批判,培养创新。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写作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不要“迷信”前人既成的定势,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批判前人的得失。这样,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只有对所要写的对象、对写作活动本身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至于落入窠臼。
怎样把握时机呢?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出来,作文自然有其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的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还有我每接新班时,就教给学生讲评,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老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与自己的作文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拟订修改方案。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己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改出高质量的作文。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引发联想、激发想象
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它根据人们对现实的记忆或经验,把事物联想、想象得更加逼真形象。写作时,用上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无裨益的。比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阅读后,我们还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每人都有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丰富而动人的故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在感情上也得到熏陶。
还有一次我们同学看了一杂技表演,我布置了一篇周记,很多同学都写了杂技表演的过程,千篇一律,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提问:“看了这场表演,难道只有这些杂技留在你的脑海里,难道你的内心没有一种冲动,没有什么幻想?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写什么文章呢?”听到这个奇怪的问题,学生们有的互相对视,有的窃笑。看来他们中有不好意思发表“幼稚想法”的人,也有根本没有想法的人。我赶紧鼓励道:“你想到了什么就尽管说出来,有自己想法的同学才是最有创造性的人。”过了一会儿,一学生缓缓站起:“能不能以《假如我会变魔术》为题来写我的心愿——为受灾人民变衣服和食品,让他们免受饥饿和寒冷的威胁?”“奇妙的想法!可贵的爱心!你的思维真活跃,真了不起!”此后,学生互相从别人的思维中受到启发,以《假如我会飞》为题来写自己利用会飞的优势像超人一样为人民做好事;以《假如我和小演员们是朋友》为题来写自己与小演员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事,尤其是《我愿做“小丑”》,写“小丑”将苦闷藏于胸,把欢乐带给人们的精神,思路新颖,立意深刻,与众不同。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便是学生运用想象力,发挥创造思维的结果。
六、突破定势,训练思维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材料来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从不同的途径去探索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思维选择情形,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是一切创造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变换角度,学会多向立意,多方选材,力争写出富有创造性的文章。例如:以《我的家》为题,可进行如下发散性立意:(1)家是你流浪在外最想念的地方,是你碰到挫折最觉得温暖的地方;(2)家是快乐时的安乐窝,痛苦时的避难所;(3)家是地球上最安全的所在,为我们遮挡着风风雨雨;(4)家是一座不须戴面具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此自由表演;(5)家是喜怒哀乐的储藏室,当你失去它,才知道它的可爱。再如:以我在兴趣课上所上的一堂课《朋友》为例,从体裁上可以写记事、写人、抒情散文、小议论文、诗歌等,选材料的时候,可以从时间、空间、含义三方面来写如:时间上,可写以前的朋友,也可写现在的朋友。或年轻的朋友或年老的朋友。从空间看可写乡村的朋友,也可写城镇的朋友。从含义看可写写有生命的朋友,也可写没有生命的朋友——曾经在学习生活中帮助你的如你的电脑、文具等。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涉及面较广,不能一言以蔽之,这就必然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转变传统教育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另劈蹊径,采用科学的内容与合适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