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下半年,我自行设计了一个教学研究课题,并在自己的教学班里开始实验。课题名称我命为“与学生一起读评写”。课题着意于读、评、写的系统整合,注重师生语文生活的共同体验。实验分专题进行,每期专题均指向于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生活体验和某一种语文能力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统筹专题活动的整体方案——包括阅读材料的甄选重组、活动流程的策划安排等。每期阅读材料或一篇文,或三五篇一组,或一整本的名著;或按内容主题编排,或按能力要素编排;材料则有时由老师指定,有时由学生推荐。列举几次专题名称如下:
1.人性之光——战争题材中的女性
2.朱自清的另一面——读《给亡妇》
3.北京人文地图——作家笔下的北京
4.与《论语》对话——《论语》选读
5.读《朝花夕拾》——掬一束“夕拾”的“朝花”
6.读沈夏曦同学的一篇习作——回视我们的“家”
7.陈省身的自在生命——感受“东方之子”
8.换种方法读古诗—一堂诗课
9.学会点评
10.分享生活
活动的操作模式也变化不一,其中“读”、“评”、“写”并非简单的线形排列,而是视具体内容的灵活组合。活动时间则课内、课外兼顾。从这一点来说,它不同于常规的语文课,也不同于“研究性学习”等课外语文活动。因其活动指向的集中和精粹,是对课文学习的解放和拓展;又以形式的开放和相对随意,为纯粹的自由读写生活铺好通道。
下面从“分享生活”专题的读写案例中选择一部分内容展示出来,供大家批评。
[导语和作品]
童年是我们永远的珍藏,那里珍藏着我们彩虹似的梦。回忆童年,拂去岁月的尘痕,拣拾起鲜亮的憧憬,一股难以言状的暖流便会从我们的心底流淌……本期阅读材料即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请阅读思考并发表你的感想。
开往远方的列车
李卫东
耳边传来熟悉的旋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远方”,我的思绪荡出窗外,飘向天宇,飘向四野,飘向远方……
我与火车有缘。父亲是个铁路工人,一个小车站的值班长。这使我从小便结识了那拖着长长的大尾巴跑的家伙——火车。每次跟着父亲到了他工作的火车站,我都兴奋不已,总是饶有兴致的重复做着那几件想念已久的事情。远远的火车一声长啸,渐渐驶来,我笔直的站立在站台边,紧*着值班员,俨然是自己在检阅一支整装跑来的威武之师,“一节、两节……七十四节”,我认真又紧张地点数着他们从我的眼前一倏而过,一直目送着这些老朋友消失在莽莽山峦中。不愿再检阅了,我就做那个惊险刺激的小游戏,估摸火车一会儿就进站,便走进铁轨道,把事先选好的几根粗铁丝小心翼翼的横放在铁轨上。火车驶来,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几根铁丝,待列车稍一走远,不顾一直在身边看护着我的小张叔叔的劝阻,我飞一般的跑到铁轨旁,迫不及待 地拿起那几根热得还烫手的铁丝。虽然有的一开始就被轧飞,模样没什么大的变化,但总有一两根的中间部分被轧得扁扁的,锃亮锃亮的,那可当小刀使啊,用来削东西,稍一加工,还可当作一件微型的工艺品。我常常高兴得摩挲把玩大半天而不舍得用它。偶尔有一两个晚上,趁小张叔叔高兴的时候,我还能获准提着信号灯与他一起去接车,走在寂静的黑夜里,手中信号灯眩目的光束,射向五百米远的前方,色彩或白,或黄,或绿,好惬意啊。
也正是由于那个有着很好听的名字的小火车站——云亭站的存在,有一段时间不见它,我就萌发再见见它的欲望,时间愈长,这种欲望就愈发的强烈,它就像一朵飘忽在头顶上的云彩,招惹着我,呼唤着我。终于有一天,我悄悄地从家里出走了。凭着记忆,也怀着神圣的祈愿,我朝着那个坐落在一处平缓的小山坡上的小站走去。一路上走走停停,竟也没打听过一个行人,也许是一种冥冥中的声音在引领着我,走啊走,我终又听到了那曾在心中鸣响过无数次的汽笛声。急急地跑上缓缓的山坡,我的心笑了。一节节车厢活象一群疯癫儿的孩子,紧紧地挨挤着,手拉着手,呼喊着,鼓噪着,挟着山风,拖着落日的余辉,向前冲去。我迈开步子跟走着,一群又一群调皮的“孩子”示威似地从我的前方和身后急驰而过。我开始跑起来。我跑,车也跑,滚圆的落日也在跑。不知跑了有多远,一辆火车站专用的小平板车突然停在我的身边,小张叔叔扯开他惯有的大嗓门喊道:“小子,你怎么又来了!”说着便伸出粗壮的两臂将我拎进车内。呵!我又可以神气地检阅了,检阅相隔不远的一群群疯癫儿的“同伴”,检阅已把半张脸藏进西山的夕阳。令我再开心不过的是,这次检阅是站在车上,而且是站在敞蓬车上。正当我风光神气的当口,家里可闹翻了天,老老小小忙活了半天,也没把我寻着。母亲怎么会想到我一个小孩子竟只身一人跑到远在六公里之外的火车站呢。再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交通和通讯都还落后得很啊,父母也无法及时通个话啊!直到第二天一早家里派出的人寻到车站并把我带回家,母亲的心才算落了地。那年,我八岁。现在想来,那次莽撞的心血来潮,却成了我有生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次出走。这或许已隐喻似的迈开了我人生独立意义上的漫漫行走路。
直到现在,我喜欢看火车,坐火车。喜欢欣赏窗外的秀丽自然,喜欢分享南来北往的百姓故事,喜欢倾听那“哐当哐当”的悦耳声响。如今,我已从家乡走进了人生的驿站——北京。来来回回的次数多了,大大小小的车站也见得多了,但我仍然怀念多年前曾接纳了我无数的梦想和希冀的云亭小站,虽然它早已在二十年前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被撤消。展转奔波的我,缱绻在列车的坐席或铺位上,时常在迷梦中走进那云雾缭绕中的僻远小站。
不觉间,列车已放慢了速度,耳畔又回响起那首柔缓的萨克司独奏曲——《回家》,放眼望去,窗外,已是华灯初放……
1、 细读文章第三段后思考:作者八岁那年的“出走”,其“壮观”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作者为什么说“那次莽撞的心血来潮,却成了我有生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次出走”?
2、 任选一道题回答:
① 文中反复多次使用“检阅”一词,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一词语运用的看法。
② 作者把一节节车厢比作“一群疯癫儿的孩子”,这一比喻共使用了几次?请用横线在文中标划下来。你觉得这个比喻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 文章以乐曲开头又以乐曲结尾,你能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吗?
4、 请你谈谈对文章题目“开往远方的列车”的理解。
5、 读完本文后,你可能想跟作者谈谈你的读后感想,也可能想就本文写法的优劣与作者进行交流,也可能想把自己“莽撞”但却有意义的人生故事拿来与作者分享,那么,请拿起笔来吧,以给作者写一封书信的形式,说出你最想说的话。字数在500字左右。
[写作片段收集]
宋伯龙:思念过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我们决不会为了思念而去思念,我们只为了走好前方的路,走好每一个时段,并永远去检阅那“开往远方的列车”。
沈为佳:我爱秦淮河的夜,就像您爱火车一样,它总是让我魂牵梦绕;我爱秦淮河的韵,就像您爱故乡的夕阳一般,它总能让我如痴似醉;我爱秦淮河,一如您深爱着您的故乡,虽然都在异地,但心总系在一起。苍穹下的银色月光,炫亮了秦淮河也炫亮了我;夕阳下奔驰的列车,也总有一天会载您驶回久违的家。您站在开往远方的列车上,我荡在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让我们一起梦回童年,重拾我们童话般迷人的时光。
贾思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会一名儿童拾起手边的信号灯,毅然出走,去寻找他心中的车站……
陈瑶:莽撞就像一个青色的苹果,永远保鲜在青涩的青春中。
隋锦馨:闭上眼,想象着我乘着那开往云亭站的列车飞驰,想象着8岁的您跌倒但又爬起只为那心中的梦。我不会放弃!——一位刚刚乘上开往远方列车的普通乘客
高放:《开往远方的列车》让我想到了人生远在的目标。人生的旅途中,每过一个时期,每走一段路程,不妨回过头去看看自己的身后,或者干脆停下来,沉思片刻,问一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去干什么?我有没有迷失了回家的路?
于京波:逝去的东西往往是美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您与列车以及云亭站之间不解的情结将会永远埋留在您的心底吧。
宋宇光:文中的“射向五百米远的前方”,是否用词过于精确了呢?能否改成“射向几百米远的前方”?
钱心婷:坦诚地讲,我不太喜欢您这篇文章,虽然它可能把我领入了一个纯真又充满幻想的世界。但文字是否过于平淡了?结构也过于中规中矩。给您提点建议,那就是以后请多写点有激情的东西。
[优秀习作举例]
(一)
敬爱的鲁中先生:
您好!
柔暖的灯光下,伴着深蓝夜幕中隐隐传来的汽笛声读罢您那一篇《开往远方的列车》,我的心也飞向了远方。
我爱您笔下“疯癫的孩子”般的火车,也爱生活中属于我的火车。儿时的我曾痴痴地恋上离家不远的那个小站,每天都央告着奶奶带我去看火车。那一节节深绿的车厢总是满满地载着我的梦驶向远方,甚至那时幼小的我并不懂得自己心中那一种莫名的喜悦究竟是什么。我并不曾有您“检阅”火车的那一份庄重,也不曾有那种轧铁丝的欢跃,我只是傻傻地立在铁轨的不远处,任凭那一列列驶向天与地之交界的火车带走懵懂的心间如云的思绪。
我不曾有您独自寻梦的体验,也从未当那节节车厢是疯癫的同伴,在我心中,火车是永恒的遥远。第一次与它的亲密接触是坐上它去陶然亭,却早已对车上的一切没有一丝印象。只记得小时的我总是觉得火车,房子,马路之类都有着我们没有察觉的生命,所以当时坐在火车上总是在想:这列火车在想什么呢?如果它不小心摔出了铁轨,它会有多难过呢?这样想了一路直到下车。那次短短的旅行几乎不曾给我留下什么印象,而真正爱上坐火车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去湖北姑奶奶家。那一天两夜的闲适让我深深地喜欢上趴在床头看风景的感觉。懒洋洋的阳光透过车窗洒下来,洁白的床单细细碎碎的满是温暖,空气中充斥着太阳干净的味道。那种阳光,不是脚步匆匆地走过生活,而是悠然自得地站在那里做着梦。那时,对我来说,坐火车已不是一种方式,目的地也不是一种目的。火车上的生活摒弃了时间和空间,洋溢着闲适和慵懒。像一首轻轻柔柔的歌,伴着车身轻轻的晃动,带给了我远离现实的超然的宁静。
也许我对火车的感情更成熟了一些,而您的爱更孩子气。我还很爱那悠长的汽笛声,一个个辗转难眠的夜晚,那一声声有如天籁之音的鸣响抚慰了我恐惧焦躁的心,仿佛处在万丈深渊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救赎。曾有一个故事中的男孩把自己心爱的女孩比作这种汽笛声,我为此深深震撼和感动,同时也有种找到了共鸣的快乐。
您对火车的爱是遥远的,现代化的火车早已无法实现您曾经的欢乐,然而那种爱只是一种深深烙在心中的感觉,心在就足够了,不是么?我想我也一样,那些都是永远留存在我的心间,属于我自己的火车。那么,就愿这一声声长鸣的汽笛永远地萦绕在心间,伴我们找回那列开向远方的列车吧!此致
敬礼!
宋爽
2005年1月2日
(二)
情系列车
陶然
落雪的日子,我徘徊于铁轨之间,泪,落了……
我与列车似乎有着不解之缘……
幼时,寄住在姥姥家,屋后,就是铁轨,我经常睁着大眼睛,趴在窗前,痴痴地看着一节节车厢从我面前呼啸而过……尤其在黄昏,我喜欢趴在窗前,打开窗子,静静地等待着列车驶来。当我听见“咣——”的鸣笛声时,便会使劲揉揉眼睛,两只小手扒着窗台,身子微微向前倾着,等待着映着夕阳余辉呼啸而来的列车。当火车从我面前驶过时,风会吹散我的头发,凉凉的,很惬意,我喜欢……有时我会因为等不到列车而流泪,真的,很伤心,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仍旧会坚持等下去,很久,很久……
等不到列车,我就不会离开,那时的我根本不曾想过,列车不是每个黄昏都驶来的,就像很多东西,不是你能每每定时得到的一样。那时,也曾天真地认为:只要我等,就会等到我想要的东西。于是,守着心中的那份追求,我选择无悔的等待……倦了,倚在窗前,托着腮,痴痴地想,酸酸的感觉在心中荡漾,热热的东西从脸颊划落,很久,很久……啊!我看见了列车,他在向我招手,我笑着飞奔过去,他拉着我跑了很远,很远……时间静止了……“咣——”我赶紧揉揉眼睛,探出头,但睁不开眼,可熟悉的声音告诉我,我等到了……许久,我慢慢睁开眼:朝阳映地,很美,很美……
每一个日子,我都会守在窗前,不管别人怎么看,因为我知道,我一定会等到……
心中,埋藏着一份对火车说不出的感觉,是真实的,又是模糊的。十岁那年,城市革新,铁路翻建高速路,姥姥也搬了家,我含泪离开,离开了我的火车。那时,我仿佛如梦初醒,眼看列车开远了,永远地离开了我,突然意识到那只是我幼小心灵中一份不为人知的梦而已,而它,已随着列车开往了远方……
现在,重新拾起幼时的梦,细细品味,发现它别有一番滋味。我豁然开朗,其实,那不仅仅是梦,而我痴痴等待的,也不仅仅是列车,而是心中的那份无悔的追求。
我想,以后的日子,我会守着心中的追求,不悔前进……因为我知道,我一定会等到——我的追求……
当我再次徘徊于铁轨之间,心境已然不同。雪,再次落;泪,再次落……
雪落无痕……
[写后评]
吴天宇:初拿到那篇《开往远方的列车》时,我还在想:鲁中是谁呀?当得知“鲁中”是老师的笔名时,我心里好是一阵惊讶。后再细细品读,就发现文中的少许词汇还真带有些您平时讲课时的韵味,只是从来没想过这样一种可能性罢了。从文章中,我察觉到了一种您不易表露出来的情愫,我想这也许就是童年的神秘所在吧,它赋予了我们每个人心灵上的感恩和甜蜜,召唤着人生最最美好的时光!
王雪青:不知为何,当我重拾起《开往远方的列车》这篇文章时,我感动了,这份感情绝对比我初读它时来得真挚,来得深刻。老师,其实您当初没有必要隐去真名而化为笔名。也正是由于了解到这是一份属于您的童年,才更增添了一份亲切的感觉,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日里无法通过课堂发现的您的内心世界,这里装载着一个天真懵懂的童年,一条与列车紧密相连的情思。这使我仿佛从一张可敬的面庞前,又看到一副可爱的笑靥。
王婉迪:平日里天天都有李老师的语文课,每一次作业都有李老师的批改,也常常有机会读到李老师的文章,我自以为对老师有不少的了解。而当我在迫切地重读这篇《开往远方的列车》时,我仅仅只能艰难地从文中的只言片语里隐隐感受到老师。是的,文章中的那个“我”与讲台上的老师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为我们所熟悉的后者把太多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我们的身上,有太多的期许和辛劳。而当他在夕阳美丽的余辉下,坐在奔驰的列车里,咀嚼自己涌动的感情时,那种柔软和真切似乎离我们太遥远太遥远了吧。而或许是因为童年的美好在他的心灵里打下了太深的烙印?以至于才会在这么多年后如此真挚的迸发。我很想把当时老师的思绪也比作一趟列车,驶向童年的列车,那是永远满载着挚爱的精灵……
给我感动的还有我的同学们,朝夕相处,我仍然不知道她们的心中还珍藏着如此美丽的情愫,如此生动的童年。我品味着他们的文字,是那么的美丽而又打动人心。“开往远方的列车”,如果说那个远方是珍藏在内心深处的童年,那么李老师、宋爽、陶然,他们对于自己的“远方”一定有着迥然相异的路线与风景,可是他们心中的情感深处居然有着惊人的和谐与吻合。我努力的思考这个问题……或许这是童年的力量?是对童年那份相近的情感带领他们穿越时光与世俗的迷雾,径直来到这份挚爱的中心么?
我感谢老师让我们欣赏他的文章,更感谢他最终道破了这个小小的秘密;我也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他们毫无保留的倾诉自己,使这个美丽的故事更加完美。
啊!驶向童年的列车——那永远满载着挚爱的精灵!
沈为佳:(评习作一)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份惜爱,读罢就像品了一杯茶,余香萦绕。于“如云的思绪”间,听到了作者与李老师心灵深处的共鸣!(评习作二)将列车的形象虚化,传达出了自己的另一种心境,一趟列车竟承载那么多的情感和童年回忆。
隋锦馨:(评习作一)本文以书信形式,完全是与鲁中(我依然这样称呼)先生心与心的交流。作者喜爱鲁中先生的这篇文章,并深爱着那种自由的寻梦生活。他们在火车间找到了共鸣,他们分享了童年,关于“火车”的童年,超越了时空的童年。(评习作二)作者对火车的情缘,是爱,是期待,是向往与追求。文章很美,但似乎让人感觉到隐蔽的痛,那内心的苦楚隐隐显露,却又被深深遮盖,文中那一串串省略号,莫不就是作者洒落的滴滴泪水?
房子舒:我总觉得有点琢磨不透老师的心思,到底想传达一种什么情感呢?是对故乡的缅怀?未来的憧憬?还是对人生的一种惆怅与况味?我多么想听一听您自己的意见!
[教后记]
与以往所搞的读写专题相比,这一次有着更多的随机性,或许也称得上是我另一层意义上的“心血来潮”吧。
2004年底的一个黄昏,我坐在空荡荡的硬座车厢里,望着列车外渐行渐远的落日,感从心来,遂打开电脑,敲出了这篇文字。回到学校后,我忽发奇想,何不来一次有意思的尝试,把它印发给学生作为读写专题的材料?主题就定为“分享生活”:以文字促发文字,以生活感应生活。平时的活动多是“读——评——写——评”,这次则是读后即写,没有在写作之前安排独立的“评说”环节,只是于文后提供了几道阅读思考题;文章的作者我也化为了一个笔名(鲁中)。用意是想寻求一种变化,当然也暗藏着我的一种新奇的期待。而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学生上交的作业。待我看到铺展在我面前的学生习作时,我感动了。我要感谢这些文字,感谢这些灵动的文字给予我那笨拙笔触的宽容和呼应;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分享了那么多美丽的童年故事。我感觉到我的童年与学生的童年亲近地重叠在一起。当我再次印发给学生《开往远方的列车》、两篇学生习作及部分学生的写作片段,并披露了署名的真相后,学生惊讶者有之,兴奋者有之,迷惑者亦有之。我趁机让学生敞开心扉,就这组文稿写出自己真实的评价意见。他们的表达欲望又一次得到了释放。与其说学生从活动中受益,倒更不如说我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我不但与学生分享了语文生活的快乐,而且还从学生那些不尽一致的反应中,获得了对“读评写”课题内涵更加深入的印证和反思。
搞此课题以前,我也常写些“下水文”,也常常推荐些零散的篇章组织学生讨论,但“与学生一起读写”,对“教”和“学”的要求则是整体性的提升。它不但检验着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而且也检验着教师的语文修养和教育智慧。在“与学生一起读写”的活动中,教师作为与学生“同在”的参与者,虽不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却无不考验着教师的储备和见识。坦诚地讲,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虽然收获着充实和喜悦,但也常有“透支”之感。比如:阅读素材的甄选,专题指向的初步定位,“读”“评”“写”的统整与转化,每一个教育时机的及时捕捉和开掘,以及为给“读评写”的集合体揉入特殊的“催生元素”,来激励学生行动参与的教师“下水”写作等,对我都是极大的挑战。眼前的这个专题案例,就还显得有些粗糙和稚嫩:对专题活动的能力训练要素未能够做充分的梳理,以致学生能力生成的过程并未突显出来。虽然这与本次专题活动的特点以及这份案例呈现方式的局限也有部分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在活动前的整体策划上存在着疏漏之处。
搭上了一辆“开往远方的列车”,那里承载着我的教育理想。请大家指正。
首都师大附中 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