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级中考作文复习思考
一、话说2005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2005年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实施中考的第二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得以广泛宣传和落实的又一个年份。"新课标"提倡的生活化选材、情感化体验、个性化表达精神已经对中学作文教学、特别是中考作文命题改革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民间素有"得作文者得中考"之说,中考命题者对作文命题当然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按照既有利于贯彻"新课标"理念,又有利于选拨人才的原则,广大中考命题者孜孜以求,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据此我们可以窥望2005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
1、从题型选择上看,呈现"一退二进三稳定"态势。
所谓的"一退",是指单纯以话题作文命题的考区有所减少。2003年中考话题作文高达总题量的65%,2004年则下降到56%左右。这是因为,经过前几年的盲目跟风之后,更多的命题者步入了理性思考。一方面,一些紧密联系生活的话题已经频频出现在中考里,不愿重复和守旧的命题者干脆就另辟蹊径;另一方面,话题作文本身存在着难以避免宿构、难于统一评分标准的问题,再加上"新课标"理念的普及,一些命题者就开始探索兼顾公平竞争和测试学生综合素质的合适题型。同时,一部分考区将话题作文纳入选题作文之中作为备选项之一,;也是单纯以话题作文命题的考区有所减少的重要原因。
所谓的"二进",是指半命题作文和选题作文正在升温。半命题作文让考生自由填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指定一些词语,又有一定的限制性,比较适用于选拨性考试。这种题型在中考中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8%上升到2004年的13%,估计到2005年中考这个比例还会提高。选题作文在总题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分别占11%、14%、16%、23%,可谓一路攀升。选题作文让考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在全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题型中任意调剂,选取合适的题型作为选项,其应变性很强。因此,这种题型正在成为中考命题者的"新宠"也就不足为怪了。笔者大胆预测,这种题型还会继续抢占其他题型的"地盘"。
所谓的"三稳定",是指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小作文题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材料作文已经比较接近话题作文,其材料重在引出话题,只不过没有将写作话题占明而已。这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大相径庭,那时要求写作前必须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否则就属于离题。
2、从内容取向看,呈现"四大主题"并存共进的局面。
近年来,中考作文试题讲求全面对接中学生生活,强调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怀,真正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实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命题者常着眼于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社会与生活、想象与创新四个方面。按照上一个年度考题为重点避免对象的惯例,笔者特拟出相关的新题目,以助师生们备考。
(一)是自我与成长类。基本做法就是在命题、半命题作文中常以"我"为中心拟定题目,比如"我和 ""我多么想 ""我终于战胜了 "" 有我""我的特长""为自己而骄傲""我们这些人"等。又比如,以"成长""第一次""秘密""个性""离开""朋友""我们""回答""做好准备""实践能力"等为话题作文,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体会最深,感受也多,容易下笔。
(二)是素质与情感类。比如以"感受快乐""喜欢""兑现诺言""美德""珍爱""吃苦""合作""心怀感激""追求""宽容""体谅""温暖""友好""满足""健康"等为话题写作,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美好的事物和情感,让考生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向往。
(三)是社会与生活类。比如以"交往""贫困""公开""帮助""关注""动力""支持""读书""家""书""回忆""细节""精彩""习惯""学习""水"等为话题写作,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放眼社会生活。
(四)是想像与创新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但是,这类试题如果处理不当,过于脱离学生生活,就会助长"假、大、空"风气的盛行。命题时要有利于写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风雨之后""阳光""风景""新""自然""O""门""结果""钥匙""星星"等话题,就能够引发想像,让学生在想像中创新,在创新中展示风采。
二、中考作文复习的方法
中考作文复习,传统上采用模拟考试和讲评,每周一次或多次,收不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了以学生训练为主的复习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复习效率,(如华丰初中)收到了极佳效果。
(一)、语言技能训练法。每堂语文复习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细水长流,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搜集材料法。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各种资料,每周抽出一节课,自由阅读,使学生在广袤瑰丽的作文海洋,搜集作文素材,学习多种写作上的技巧。
(三)、佳作欣赏法。指导学生在搜集材料法的活动中,把佳作选出来,每人选一篇,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交流。此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
(四)、专题训练法。在一段时间里,配合搜集材料法、佳作欣赏法,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说明文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篇,从中找出说明顺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文也可采用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各类型的格式要求,而且也通过对比,把应用文极易混淆、出错的地方暴露出来,加以改正。
(五)、提纲训练法。此法目的是增加训练密度、节约训练时间。例如训练议论文时,专题是一事一议,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一些作文题目,如《说难》,《说失败》,《迟到一分钟是小事吗?》等等,在众多的题目里,选出五个,然后要学生只拟提纲,不求成文。此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多角度立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思维,同时在写作效益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仿写法。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力、记忆力和摹仿想象力,老师和学生先读一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去仿写。
(七)、心理素质训练法。此法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考场反干扰能力,其训练方法:(1)模拟考试作文。(2)举办中考作文技巧讲座。(3)排除干扰训练。
三、2005年中考作文命题方向初探
根据对近五年(2000~2004)中考作文命题的研究,笔者拟定了以下10项写作内容,供同学们练笔、备考之用:
①关注自我的发展(素质-成长-交往类)
②体验人间真情(亲情-友情-爱国情类)
③放飞想象的翅膀(观察-想象-思维类)
④感受实践的苦乐(发现-探索-成功类)
⑤倾吐心灵的企盼(志向-理想-前途类)
⑥陶冶美好的情操(言行-修养-美德类)
⑦发现学习的乐趣(读书-求知-方法类)
⑧品味生活的真谛(人生-社会-时事类)
⑨紧贴时代的脉搏(环保-科技-时尚类)
⑩推动历史的车轮(历史-现实-未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