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考试研究 >> 文摘正文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
【字体: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作者:代显锋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              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二、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          教学难点:理解用不确定的词语表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          教学设施:小黑板

五、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

师:引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卢沟桥宽约8(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3、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总之,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意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和数量词。在说明文中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在说明文中,用表示肯定的语气的句子和确定的数据,自然能准确说明,这也是同学们容易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要用表推测、估计的语气,就要运用到表概数、约数的词语,这其实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准确性。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概括分析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基本模式。3分钟后,比比谁能回答正确?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②(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经过讨论后,老师小结:解析这类问题容易犯的问题就是只回答说明语言准确、严密,这样往往得分比较低。要准确地回答问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尤其要特别注意对模糊词的考察,如“可能”、“估计”、“大概”、“也许”等词,主要就是看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解题的基本模式: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   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课堂作业:结合《苏州园林》课文,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据说”和“多”能否去掉?)

“据说”起限制作用,作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数据,没有具体考察苏州园林到底一共有多少,语言准确。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绝大部分”能否去掉?)

在范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3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能否去掉?)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4、              请同学们从文中另找2例作分析。

(五)、课后作业:“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六)、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是:        。请同学们下来后试着在其他课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来加深巩固。

(七)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解题的方法;

2、                            结合重点语段,强化训练并复习旧知识。

二、                                教学重点:

1、                            强化训练,掌握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                            对解题方法的熟练运用。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展示目标。(5

举例:这座桥修建于龚宇605年左右,(“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

让学生解答(当堂检测),并总结知识:说明文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符合客观事实。总结解题的方法: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   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强化训练,发现疑难,小组互助。(8810

课前练兵: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组长批改,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比那个组互助好?

1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限制说明了苏州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2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体会“很少”的作用)

起限制作用,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砌齐整的石岸的情况“少之有少”,但也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3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把“几乎”与“完全”呼唤行不行?为什么?)

“几乎”在程度上做了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课堂竞赛:互相批改,制定合格标准,全部合格的给小组加分。(56题选作,答得好加分)

1 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大多”在数量上作了限制,意思“有很多”但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2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体会“每一个”的作用)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3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绝不会”能否去掉?为什么?)

“决不会”极强的肯定语气,强调了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是呈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的高下之分。

6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表明了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

课堂挑战:未完成任务的小组争取一次机会,任意请一个组以《故宫博物院》为内容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2个例子(老师确定),要求未完成任务的组回答。完成任务组举例错误,取消奖励;未完成任务组完成任务,则进行奖励。可随便指定未完成组成员回答。

(三)、语段语段,强化训练,复习旧课。(12分钟)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3.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BD E )。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4.“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5.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
6.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7、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抒情和议论  

8.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9.
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讲究自然之美] ,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四)、课堂小结:总结学习说明文应掌握的知识: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会判断并分析说明方法的左右,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小结课堂表现。(2分钟)

(五)、教后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