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拓宽知识视野多渠道渗透语文能力
        ★★★
【字体:
拓宽知识视野多渠道渗透语文能力
作者:志辉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2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它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语文这门学科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于其它学科中。这样,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就相应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对地就把语文教学要求得更加全面了。针对实际情况,我相应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在学生刚刚入学时中,我通过练习、作业等学习活动发现错别字在他们中间已是“、病”常见,尤其个别同学,对这种现象已习以为常了。怎么办呢?想要他们把语文学好,基础的东西不抓,就很可以闹出笑话,根本谈不上提高语文的其它什么水平了。仅一味地埋怨学生在小学的基本功不过关,是不负责的做法,也是无济于事的。于是,为了解决这基础的第一步,我在黑板上开辟了一个栏目―――“错别字病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我的这一举动,感到很新奇。开始很乐意搞这项活动。让学生按预先排好的顺序号,依次准备,轮到谁,谁,就要在第二天早自习之前,让事先准备好的错别字(都是在练习作业作文中出现的)“住进医院”。通过治疗后再写出来正确的字。时间一长,由于各科的学习任务的“干扰”,学生的主动性一点一点地削弱了。个别同学为了应付这一环节,往往把一些本不是错字的,也画蛇添足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一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多方检查给学生讲错别字的害处,采取形象的例子,如,一个本没有什么病的人,要去给他动手术,会同意吗?后果又会怎样呢?另外,我或安排科代表检查,或自己亲自抽查(因为学生写的时候,都要求记录并签名)。这样又能像开始那样把这件事放到自己的日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学生的作业作文中错别字并不多见了。

为了给作文积累素材,更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在进行前一步的同时,又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一条“名人名言”。规定内容是,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我想,即使他们在选择过程,不能完全理解所选内容的含义,也可以从中看出他们所具备的识别能力。再来时,并要求他们针对每条名言进行分析,理解。对他们不要求过高,通过每天检查发现,学生所录的名言,很少有一个选错的,或脱离范围的。这说明,他们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通过提问发现学生的词汇缺乏,语言的表叙能力低下。针对这种现象,我又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要求学生每天在第一节语文上课这前,每人每天摘录一则成语典故。先写出这一典故,而后把所选的讲给大家听。另外,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我在学生中讲,可以是其中大意,就说大意不能丢。除此之外可以随意加进情节,指的是合理的情节。我想,长期下去学生的词汇会积累起来,语言的表述能力及理解能力会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