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进行语文辅导的
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知识比重却不尽相同。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区。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呢,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给学生一桶水呢?我们未必有千万桶水啊。可见,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 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当然学生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
(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是咳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宽带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呢?
(四) 应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现行的语文教材,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就是要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外阅读的。因为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来培养语文能力怎么能奏效呢?让学生去系统地啃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然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又怎能发挥它的效用呢?可见,语文老师同样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有的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的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总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重视《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去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