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尝试:回答问题不举手
摘要:语文课上我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回答问题不举手。课前我和学生约法三章:对
关键词:回答问题 不举手
周而复始,初三的语文教学工作才刚刚结束,又迎了初一的教学活动,我以为刚进初中的学生肯定会很爱说,上课很爱举手回答问题,没想到我错了,他们比我教过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更“深沉”,急的我真的是团团转,我急呀!!!!刚开始的时候我在反思我自己,是不是我没有魅力,我上语文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可是时间一长,我错了,这些学生上每一门课程都一样,我急了,语文课就是将一个人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学生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中,而这些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你这们学科感兴趣,没有了兴趣,一切都无法谈起,更不用说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了,更无法让学生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
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其实,学生不举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安全是首要原因,个性的原因,还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的习惯、学习习惯等原因。举手需要研究,特别是在出现教学裂痕不举手时,只有深入现象抓住本质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有教师心想让学生举手合作,学生总是不举手,甚至到了“打死也不举手”的地步。老师无奈,只好进一步地采取“谁不举手就叫谁”的策略,结果也收效甚微。为什么仍旧是教师启而不“举”?有些专家通过多次课堂实践研讨发现,“不举”,多是学生应用无声的示意教师,你的课堂有“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学生的不举手,多能进一步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中还缺少驾驭无声语言的修养。学生上课不举手,发现90%的问题因教师而起,有时病灶在某一课堂发作,病根却久远。如,课堂语言描述不严谨;提问不具有挑战;评价不能促进发展;交流时无法真诚感受生命等。如,教师课堂表情没有丰富内涵;眼神不能调控课堂;动作毫无增添亮色等。举手,实际是一把衡量教师是否是有效教学的尺子,课堂交往,20%取决于有声语言,80%取决于如举手类似的无声语言。课堂师生互动中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协调,交互反馈师生心灵对话的质量。
对此,语文课上我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回答问题不举手。不举手回答问题,班上的正常教学秩序会不会乱套,起先我也担心,这么多学生如果不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不就成了一团糟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只在我所教的其中一个班“试行”,我把我这个想法在学生当中广泛的征求意见,于是有同学说“这岂不乱套了,对老师不尊敬?”,不过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赞成试一下,毕竟是新事物,再说经常举手也举烦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们开始了尝试。最初一两天回答问题的还是那些平常爱举手的“大胆人”,于是我知道该“浇浇油”了,我给大家分析到,从小学到现在,你们
第三天,第四天,我发觉回答问题的行列中多了一些面孔,这时候我表扬大家了,说大家有进步,一周,两周、、、、、、现在已经是第八周,上课回答问题成了全民皆兵了,再也不用我发愁缺乏后备力量了,学习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我第一单元检测中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赶紧把这一思路在我的另外一个班进行了推广,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不过尝试下来,发现只要说明“游戏”规则,完全不用担忧学生的纪律。课前我和学生约法三章:对
由此我想有些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可能仅是一个很小的改变,却会带来很大收获。同时,我也知道,现在都在说如何让不举手的同学“举起手来”,而我却在与大众唱反调,我觉得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教学尝试而已,成功与否,有待检验。
参考文献:1、中学教育学
2、中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