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
【字体: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9

王东
张富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介绍自己对此问题的初步实践与认识。

一、以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问题性教学就是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部分讲授内容,编拟为一个个问题,向学生提出,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去解答,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把教学过程真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性教学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因为每篇课文都是由若干有联系的问题所组成。教学时把一篇课文分解为一个个问题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

二、问题的分类。
从问题的作用上看,可分为三类:引进教材题、掌握教材题、引出教材题。

(一)在处理一篇课文之初,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如教《俭以美德》,讲述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二)在学习一篇文章之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学习一篇文章只了解主要精神是不够的,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内容,包括字词句等。不但要会口答,还要会笔答。同时还要将新知识溶化于旧知识之中,形成知识能力结构。为此目的,出题应以本篇为基点,生发开去。

(三)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三、问题的编拟及使用。
问题的完美提法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编拟时要求: 

1.讲授内容,寓讲于问。

2.加过渡内容,为问题之间搭起一座桥。

3.加教育内容,通过听题受到教育。为了强化问题教学的作用,教师编拟应与学生编拟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编拟及使用时必须注意发挥整体、迁移、独立和参与功能。

四、主要特点。
首先,变重教学结果为重教学过程,把教会学生学习落到了实处。

第二,变接受式为启发式,从根本上解决满堂灌问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