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研讨式”阅读教学法初探
        ★★★
【字体:
“研讨式”阅读教学法初探
作者:清明子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9

 

 “研讨式”阅读教学法初探

 

济南四十中学语文组  孙培英

 

从教十年,迫于学科同行的竞争,我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99年,我参加了在泰安举行的“尝试教学法”研讨会;2000年,我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接触了“和谐教学法”;在此之前,我曾自学过“反刍式教学法”和魏书生老师的“四遍八步读书法”以及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老前辈的相关论述。虽然,我深知,这样寻求捷径肯定会劳而无功,因为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一样,靠的是积累,打的是“持久战”。任何方法都只是手段,我必须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适合我的学生学习的手段。但,怎样才能让我的语文教学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站稳脚跟,赢得学生的喜爱呢?

于是,从反思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入手,我开始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引路人,教必须有方法。因为教师不仅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本领。有人曾说,“语文”是两层皮,表层是语言,深层是文化。我很赞同。物欲横流的年代,我的学生周边的叫做“文化”的东西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的学习“语言文化”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就是这种情境的空间载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无疑是能让我的语文教学吸引学生的前提。其次,在一定的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程序、方法;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学习程序、方法使用价值的认识,并使其所学到的东西,能在一定的情况、条件下自觉合理的选择运用,达到能力的迁移,这应该是我的课堂任务和最终的教育目的。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是最没用的。课本上的东西考得很少,学语文的时间还不如背背单词、句型,做做数学难题,或者记记政治历史。的确,就学习的功利而言,语文可以说毫无实力与其他学科竞争。但语文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实力”——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它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底蕴。我想,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独特的引力之源。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引力”,进而为“语文之美”所陶醉?答案只有一个:教师必须让学生学有乐趣。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放之于语文教育活动中,就是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而产生愉悦感。乐趣一方面来自学生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肯定所引起的愉悦,这也是促使他深入探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它们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追随着老师创设的“境界”之中,于不经意间,由衷地焕发出学的活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探讨,我着手在实践中进行改革。今年初一,我开始教新教材,并接了一个由全年级前48名学生组成的教学班。因为参考成绩是小学的毕业分数,所以全班学生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好的学生口头表达清楚,思想有深度;不好的话说不清楚,汉语拼音调号都不会加。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做了基本的学情调查摸底之后,我把他们分成了十二个研究小组,分别委任那些素质较好的同学当了小组长,负责组织课堂和课外的研究和学习活动。以期用这种方式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

初一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为了追求教学实效,我对自己的语文课堂进行了大胆地改动。遵循“慢起快动”的原则,我把一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三节课来完成:准备课,讨论课,小结课。加大课时,一是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二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语文学习的基本操作方法。具体实践如下:

教读新课之前,重点检查预习,学生必须先做预习,完成四个任务——查工具书,整理出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查阅资料做文学常识积累;诵读课文;从词语、句式、段落、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质疑。要求以预习笔记的形式记录学习结果。这个环节是进行准备课的前提。需要说明的是诵读,要求学生“两读”课文,一是用有感情的朗读的方法,诵读全文,并选出自己比较喜欢或者感兴趣的段落准备参加准备课上的诵读比赛。二是用速读各精读的方法诵读课文,速读须计时,精读须写出读书摘记。为了落实好学生普遍忽视的预习,刚起头的一个月,我拿出了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这种学习活动。虽然速度慢了些,但我想,只要能让预习这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在学生的潜意识里生根发芽,花些时间也是应该的。

准备课主要让学生做三件事:一是诵读课文;二是以研究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课文,三是质疑。

诵读课文从老师范读精彩片断开始,接着学生模仿练习,进而展开诵读比赛。需要说明的是一点是教师的范读,在老师读的时候,学生要合上课本“听读”。这样既容易“入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课文诵毕,小组长开始上场。由他组织学生交流个人预习结果,并指导组员补充、调整。然后按照四个方面对课文进行研讨学习。一要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或用一句话概括全文,或用一段话概述全文。这是阅读文章最一般、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二要弄清“为了什么而写”(目的),体会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每篇文章的创作都是有目的而为之,写作要避免无病呻吟。三要弄清“怎么写的”(形式),从中了解和学习文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式方法。四要弄清“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形式统一)。这四个问题的研讨,处处针对课文整体,着眼于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每个小组长必须在课前先对就四个问题做出自己的理解,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负“领头羊”的责任。然后记录好研讨结论。由于组长能力有差异,为保证这个环节的讨论实效,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把设计好的重要问题,或用小黑板,或用投影,或用讲义形式,预先展示出来,以加强指导的目的性。用这样的方法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经过准备课上较为充分的课文感知训练,集体讨论上出现了明显的争论场面。这时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并当堂奖励,评选出“最佳学习效果奖”,为小组累计积分。在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环节之后,讨论课上还要为那些质疑水平较高的同学颁发“最佳质疑奖”作为研究小组的加分,如果某些同学思想表述有新意,还可以随时颁发“创新奖”为小组加分。根据教学内容疏密的可能,当堂可以安排检测。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把检测当作作业发下,由组长或家长监督限时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的检测题,我把它分为A、B两类,A类是基础知识的测试,针对学生研讨的重点和难点命题,尽可能做到“精”。B类题是拔高题,往往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应的材料,进行类化知识的命题。目的是实现知识的迁移。除此之外,作业布置,以练笔为主,可以写老师推荐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时间一般是两天。这样安排,一方面考虑到学生预习的任务比较重,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安排一个自由创作的机会,让那些对文学创作感兴趣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搜集材料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因为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研究讨论为主,所以,我称之为“研讨式”阅读法。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只不过在操作时,预先需要老师做的事更多更细更精。比如《宋定伯捉鬼》,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和测试题:

A类

一、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下suo    怪wu    至jing    里shu

B咋ze     市yuan  之tuo     yu

C漕漼cui    之kuang鬼feng    醉yang

D然liao    qing    行sui     zhuang

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复谁           2、定伯          3、

4、太重,非鬼也                      5、略无重

6、如是再三         7、了然无声音        8、不渡水

9、下,不复   10、至宛市中       11、乃去

三、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欲至何所?    想到什么地方去?

B索下,不复听之。    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定伯不再听他的。

C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怎么样?

D惟不喜人唾。      特别喜欢人的唾沫。

四、           填空。

《搜神记》是关于                     的书。原书早已散佚,现在流行的不同版本都是                 。作者        ,字           ,东晋蔡人。《搜神记》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鲁迅据《             

创作了历史小说《铸剑》,黄梅戏《             》也是从《搜神记》中的《董永》选取的素材。

B类

一、         宋定伯能够制服鬼,首先得益于他的胆大,其次是他的机敏果断,最后得益于他的周密计划。在文中分别找出表现这三方面的句子。

二、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作者写“捉鬼”的积极意义。

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身重                 2、定伯复担鬼

     不习渡水             3、听,了然无声音

4、  何以有声                 5、勿吾也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四、         解释下列155页练习三中的字词。

A  口头解释:

1、             2、  3、  4、如是月余 

5、鬼反避之也

B  讨论解释:

1、景城有姜三莽,勇戆。             2、知鬼可缚

3、晓牵卖于屠市           4、不能遇

5、素称有鬼之处          6、已散去

7、懊恨而                8、侮人,恒

 

五、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的特点:

1、唾使变羊             2、潜行墟墓间

3、佯醉寝以诱致之

 

在学生学习过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基础上,这些题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讨弄懂,弄会。看上去很平常的几道题,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的顺序来挑选和安排,还要注意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尽管是一篇自读课文,但也在备课时让我着实费了一番功夫。题目虽然有些琐碎和沉旧,但集中了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现象,做题时,学生感觉像猜谜,因为是用他的知识储备中的一部分来解决没见过的问题,他们的学习热情十分的高涨。因为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学得东西派上了用场。

 

 

对我来说,“研讨式”阅读法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我知道,我的思路和操作还有很多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地调整和改进;但为了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适合我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为了使我的学生具备未来社会需要的基本语文素质和能力,只要学生乐学,我都会矢志不渝地坚持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哪怕一败涂地,我也会竭尽全力,从头做起。因为,在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中,我都会收获到付出与创造的快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