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探疑激趣锦绣心
          ★★★
【字体:
探疑激趣锦绣心
作者:任小兰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3

惠州五中  任小兰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好的。”( 叶圣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当中,探疑激趣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使学生乐学、爱学,自己主动地学呢?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学记》认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促使学生爱听语文课,才能促进课堂上下的双边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有自尊心,有荣辱感,有表现欲的特点,多从正面鼓励和表扬,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表扬,会使他们更加乐学;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正面鼓励,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语文是充满感情色彩、洋溢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具有热爱学生装的美好情感。语文教师对学生所付出的拳拳爱心,一定会得到加倍的回报。

二、语文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包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一本语文教材,其实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包含了语文自身的内容,同时还涉及了社会、自然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基础,精通所教学科,并具备广博的课外知识,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准确并富有趣味性地传授知识,才能准确而恰当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文雅的举止、幽默的谈吐及平等的态度,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愉快;老师富有趣味性的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则会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作业要及时给予鼓励、公正的评价,这样更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当学生对老师的修养、学识、能力以及人格魅力非常欣赏时,他(她)当然会非常喜欢上该老师上的语文课,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莫不重视课堂授课艺术的研究。如特级教师宁红彬老师就善于设计教学主问题。他既善于用一个或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引导学深深的浸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在《让课堂精彩起来》一文中细说自己多年探究授课艺术的体会经验——起点要亮,难点要清,重点要热,老师丰厚的知识底蕴,灵活生动地导读技巧,高昂的教学热情,令人深深叹服。要让学生乐学语文,爱学语文,像大师们一样探究课堂教学艺术是成功的关键。                
  教师还应注意总结,善于总结,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从自己、从学科特点找差距,从学生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扭转乾坤。经验主义、机会主义都不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一个不会挖掘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弘扬自己个性的老师,最终会丧失自己的魅力,“泯然于众人”,这是当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课堂中应强调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即重视教师的导,更要重视学生学的能动性。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没有学生的课堂,那又是什么呢?因此,语文教师尤其要“眼中有人”、“胸中有法”、“脑中有纲”,对自己的学生要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理解他们的感受,把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下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四、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仅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和思辨能力。“名著导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更突出的作用。“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读好、读通一部书。因为自由式阅读为学生拓展了广泛的阅读空间,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阅读经验。但倘若不作进一步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便很停滞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学生就可能成为所谓的只有广度而无深度的“平面人”。所以,引导学生精读一部书,使学生向深处钻研,从而真正提高自己 的阅读水平。对此,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  提出了读整本书的主张: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他认为,如果有整本书作为教材,那么,在中学阶段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 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提高了能力。读整本书还可以进行各种文体知识的研讨及文体阅读的训练。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的生长,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只,没有教师代替学生感知、理解,没有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所有的阅读、思考、表达,都基于学生的背景、能力极大的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会越好。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