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楚人的爱国传统与《楚辞》的爱国精神
湖北省秭归县文化中学 向方杰
【摘要】楚人创造的楚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独具特色,占据着重要地位。楚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具有光荣历史的爱国主义传统,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深受人民热爱和景仰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他忠直高尚的品格和在《楚辞》中涌动的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爱国精神,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英雄儿女和世界爱国人士。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他们传承着楚人的优良爱国传统,弘扬着《楚辞》的伟大爱国精神。本文就此试论一管之见。
【关键词】屈原 爱国 《楚辞》 文化 弘扬
楚人的爱国传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楚文化,即在楚国这片广阔土地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统一风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楚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中华民族精神。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楚人的爱国主义传统。
在爱国主义传统的熏陶下,中华民族不仅出现了无数爱国英雄人物,而且从爱国实践中升华出立志报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一个民族不仅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还要有体现本民族精神的典范。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他一生的经历,正好集中体现了楚人的爱国传统。
屈原(约前340~前277),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贵族,加上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担任左徒要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即进行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这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内政外交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与他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的改革失败了。蒙冤被疏后,屈原离开郢都,流浪汉北。楚怀王被秦国拘留后,屈原对罪魁祸首子兰等非常愤恨,结果又遭受他们的诬陷和谗害,被顷襄王长期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前277),又攻陷巫郡、黔中。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难捱。是年
屈原“捐躯赴国难”之后,每逢端午时节,在秭归的苍山翠林中,有一种嘴巴殷红、羽毛墨绿、来无影、去无踪的子规鸟(又名“我哥回鸟” ② )(相传是屈原的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成群结队地飞到长江北岸的屈原沱,从黎明到黄昏不停地叫唤:“我哥回呦!我哥回呦!……” 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有峻青的诗为证:“杜宇至今犹啼血,啼遍天涯唤哥回。” ③那一声声力竭声嘶的呼唤,代表了屈原故里人民对屈大夫的遇难极度悲忿和对屈大夫的极度思念。每年端午节,世世代代的屈乡人民不忘用门插艾、吃粽子、划龙舟等传统活动来纪念屈原,同时也不断向世界展示了楚人爱国传统的神韵和魅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树立的一座璀璨无比的丰碑。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推崇和隆重纪念。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伟大高洁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西汉南郡秭归美女
《楚辞》的爱国精神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作为象征楚民族文化的奠基作品《楚辞》,它集中体现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风貌。
“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新文体,是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楚辞》是继《诗经》后于公元前三世纪产生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屈原、宋玉、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而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屈原所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成为《楚辞》的主要部分,表现了屈原追求光明,抗击黑暗,坚持真理,热爱祖国,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这也集中反映了《楚辞》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也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斗志。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充分表达了屈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思和深广的爱国情怀。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全诗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明了诗人忠君报国的坚决态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其爱国爱民之心,掷地有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粉身碎骨,他也决不改变志向。第二部分主要写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部分,写诗人幻想中的追求。当诗人就要离开楚国的一刻,他在太空中忽然看见了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车驾不能前行了。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④祖国啊,我既无法留,又不可去,只好以死殉国了!此情此景,何等悲壮啊!爱国激情,炽烈如火……从而表现了诗人坚持真理,以身殉国,决不降志从俗的气概!
《天问》的前半部分是对自然史的诘问,表现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考,对古信仰的怀疑;后半部分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发问,流露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在《九章》中,《涉江》里的“长铗陆离”、“高冠崔嵬”体现了诗人忠直高尚的品格,“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宁死不变节的高尚情操。《橘颂》细致描绘橘树精色内白的果实和 “深固难徙”的品质,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哀郢》的最后,诗人用“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两个比喻,沉痛地抒发了至死不忘郢都的爱国情怀。
宋玉的《九辩》是模仿屈原的《离骚》而写成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诗人在有感于国运阽危的愁思中痛斥了谗人蔽君与败坏国事,最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现实的态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遇而引起的悲愁和激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如:“何汜滥之浮云兮,猋雍蔽此明月!” “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 ⑤浮云蔽日,谗言构陷忠良,小人朋党为奸,毁誉不公,惑乱朝政。民生凋敝,田野荒芜。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对国家的前途也表现出一定的忧虑。另外,诗人对奸佞的憎恨,对君王的怨艾,对国事的忧虑,都是联系着个人的不幸遭遇抒发出来的,给人以真实的感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宋玉的爱国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楚辞》作为一部史诗,不仅闪耀着楚人爱国精神的光芒,还哺育着一代代进步作家,成为他们爱国爱民和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力量。如诗圣杜甫提出“窃攀屈宋宜方驾”的诗歌创作主张,他的诗歌表现了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陆游、辛弃疾的爱国诗词,其思想无不是其爱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爱国精神世人弘扬
继屈原之后,楚人面对强秦的侵占,揭杆而起,奋起反抗,显示了楚人的爱国传统和爱国精神的伟大力量。从此,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相继产生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爱国风流人物,从而充分证实了楚人的爱国传统得到了承传,《楚辞》的爱国精神得到了世人的弘扬。
戊戌六君子血染长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己任,始终以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来鞭策和激励自己,并鼓舞和教育了几代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用他手中的笔拯救了国民的灵魂,激发了无数热血青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拒绝利诱、排除万难,毅然回国,振兴中华。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侵略;推动祖国进步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了铸造“国魂”、“民魂”的作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正是怀着“民族的正义、民主、自由比个人生命更可贵”的爱国思想才投身于西班牙和中国的抗战。
新时代的无数抗洪抢险战士,誓死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十四万三峡移民,成功迁移到异地他乡,为国家,舍小家,挥泪别离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故土,真实地反映了三峡移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新世纪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太空向世人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五星红旗,表明了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世界需要和平与发展;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奥运健儿在雅典频奏《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凯旋而归;……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上下求索,舍生取义,顽强拼搏,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爱国传统与爱国精神也是没有国界的。如果说从屈原开始,爱国主义精神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扬,成为无数后人共同追求的精神,那么,哺育屈原成长的楚文化,则以其独特朴素纯真的爱国热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楚辞的爱国精神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激荡。
从古至今,数以亿计的中外游人不远万里,来到秭归屈原祠,瞻仰这位三峡才子,爱国诗人,世界名人。他们吊谒屈子风骚,感悟人格魅力,激发爱国情感,书写人生志向,继承爱国传统,弘扬爱国精神。
从屈原忠心报国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幸福美好生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拼搏;从楚国的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民奔小康建设,虽然相距万里,时隔几千年,但是楚人的爱国传统依然激励着华夏儿女,楚辞的爱国精神依然还在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的身上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①于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第3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②熊辉纯、韩永明 《屈原故里风情》,第63页,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5月版
③于菲《中国古代文学》(上),第49-51及6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④郑邦清《秭归风物传说》,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2月版
⑤《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www.zhwhxy.org.cn/
⑥《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www.hu.jzn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