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一、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美。 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美,我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二、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像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还需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课堂中充满了疑问、争辩、笑声。在二年级的一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鸭子掉进坑里了,它该怎么办呢?(“呼救”“自己想办法”)哪些动物听见了,或者看见了,它们会怎么做?如何对话?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故事,自由组合排练童话,并当堂表演、评议。课堂成为了萌发学生联想比较、综合抉择、开拓创新的阵地,课堂上充满了人文的阳光。 三、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例如教师在教了由苏联著名童话改写而成的《七色花》后,问学生“假如你也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干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感受,得出答案:新编“七色花”还孤儿们以父母;给残疾人以康复;要让灭绝的动物获得新生;要让所有的沙漠变绿洲;要让祖国经济腾飞;让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停止,让人类生活在和平环境中,都有自己美好的家园……孩子们的这些愿望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对人类、对环境、对科学的无比热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