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开放型”作文教学是大势所趋
        ★★★
【字体:
开放型”作文教学是大势所趋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张村田

反思传统和教改

存在并不都意味着合理。在作文教学中,现代集体教育的组织形式同以“详批细改”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法的矛盾,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也妨碍着学生语言、思维及写作水平的提高。

“详批细改”带有私塾教育形式的背景,带有手工作坊式劳动的烙印,学生写作和教师批改是相互隔绝或相互游离的两个过程,教学信息基本上是在师生之间呈封闭型传递,反馈少,层次浅,教学信息开发利用率低,教学信息刚经传递,也许还没有起到多少作用,教学过程便终结了。

再看全国各地的中学作文教改,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写作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日记等形式要求学生天天写,搞“文海战术”,但由于作文多而无法批改,只好让学生自改、互改。这种做法也确实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丢弃或弱化了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还有的教师主张“文无定法”“教无定法”,写作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我也试过选用新颖的题目,选学生敏感乐道的题材、张贴表彰优秀作品、办作文壁报、公开朗读讲评学生作文、采用高分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解决写的矛盾;通过用对半轮改、详略结合批改、学生自改互改、师生共改、批语和打分相结合、分项打分等手段解决教学辅导与教师超负荷工作的批改矛盾。这些探索虽然也达到了部分目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谈不上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这些方法大多依靠个人的修养,依靠个人的教学艺术,依靠不断的“花样翻新”,所以难以称得上是一种教学方法。

虽然我们反对“模式教学”,但其合理的内涵应该通过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像风格各异的旋律离不开7个音符一样,作文常规教学也应该有与现代集体教育形式相适应的、多数教师容易把握的合理形式与方法。

“开放型”作文教学实验

单株生长的树如果不经修剪,就可能扭曲发杈,很难长成栋梁之材。但是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每棵树并无人修剪,却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很显然这是环境起了作用,也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集体优势起了作用,在此,姑且把它称为“密林效应”。现代教育,也应该更新观念,教导学生,主要的不是“修剪”,教师最好也像密林中的阳光,因为树木的趋光性,左右树木的生长那样,去因势利导学生。有效利用集体教育中的观摩交流优势,使学生的写作始终受到集体的熏陶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是我进行“开放型”作文教学实验的指导思想。所谓“开放型”,是指尽可能地开发、利用现代集体教育的优势,创造一个热心写作、关心评论、注重交流的开放的写作教学环境,不断从量和质上深化交流层次,使教学信息通过尽可能广泛的媒介呈开放型、多导向、多层次的传递和反馈,使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在高中,1982年起至2002,已进行了4轮完整的周期实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开放型”作文教学实验,主要分书面训练和口头训练两条主线。

一、书面训练──变学生为记者、编辑

我受课外活动办手抄报的启示,将常规作文的作业形式改为办手抄报。传统作文本的作业形式不便于信息交流,有的采用活页稿纸的形式,虽然较作文本方便些,但由于缺乏个性特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手抄报则彻底改变了传统作文的作业形式,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标准来评价。让每个学生主办一份作文手抄报,主要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样每个学生既是记者又是编辑,每个学生即是一个“编辑部”,2周或3周出一期(统一发纸,版面大小一致),篇幅长短一般不限,以版面排满为准。每期小报在规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展出,就在教室墙壁上扯几根细铁丝,用回形针固定,很方便学生浏览。每期小报展出半个月左右。

我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每期小报写作的方向和重点,同时也提供一些参考命题,进行宏观指导。平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重视积累,并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记日记,还鼓励学生互相协作,如互邀刊头设计、题词、约稿、采访、校对和做责任编辑等。

每期小报我都安排时间专门进行评选与评讲,这是体现集体观摩交流优势的关键环节。每次评讲前,我也作为普通读者到教室通览小报,边看边记,以便掌握全面、把握典型。评讲时,或者让获得最佳奖、特别奖的学生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谈自己的经验体会,或者让获奖作者轮流举行几分钟的“记者招待会”,或者由获奖作者特邀评论员进行自由评论,或者开展专题辩论,或者由全体学生轮流进行“一分钟精彩评论”,等等。讲评中,我始终注意自己应起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主演”,我“导演”。评论中注意因势利导、随时点拨,尤其重视对学生评论的再评论。每次评讲后,我都要对下期小报的写作提出指导性意见,规定训练的方向、重点。

每期小报评选评讲过后都要装订结集,集子的名称采用本次获票最多的“最佳报名”。集子平时就挂在教室里,学生可经常翻看。每期小报每个学生写作约2000,评选评讲时学生还需要阅读、浏览别人的作文至少30,这种教学形式的容量和影响是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

二、口头训练──几百楔子“话”作文

现在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力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力结构不合理,缺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达不流畅、无条理。按常理需要补课加“小灶”,但由于语文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即使学生欢迎,教师愿意,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开放型”作文教学的口头训练,就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和各种写作技巧的单项训练,让学生以口带笔,抓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走“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路。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都加一个楔子,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每次用35分钟,或审题、或立意、或谋篇、或拟提纲、或练修辞、或推敲字句、或训练思维、或训练语言表述速度等,主要是单项训练,或事前提供条件、或当场设置情境、或抢答、或指名、或讨论、或采访,形式自由活泼,不拘一格。这样,中学3年下来,至少要训练400次。这几百楔子变“写”作文为“说”作文,既不加重学生负担,教师也力所能及,较好地解决了写作教学内容多而训练时间少、实践少的矛盾,又能培养出能言善辩、出口成章的学生。

在口头作文训练中,学生全部参与,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的任务主要是实施教学计划,设置教学情境,相机引导点拨,简评“点睛”。我注重教育的科学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特别重视抓学生的兴奋点。训练材料多取材于学生感兴趣、新鲜、敏感、有挑战性的、有争议的事物,电视广播节目、报刊新闻、寓言故事、幽默笑话、中外文学作品、生活趣闻、社会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口头训练的材料。可以说,着眼口头训练,讲读课为写作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写作训练又给讲读课带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好处。

几百楔子“话”作文,就口头训练来说,也自成序列,弥补了书面训练的不足,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训练形式不仅可行,而且效果也好。学生常常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陶情冶性,作文训练成为学生最欢迎的课,写作系列化训练的设想也有条件得以落实。

 

摘自<教育时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