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两次接待日本教育代表团。
一个月过去了,他们谦卑的姿态和他们的谈话内容,总是挥之不去。
我询问了日本教育的现状和教师的现状。 我了解到日本教师学历很高,从事小学教育的必须一专多能。一位老师要教好多学科。而且,要求每一位教师对体育课必须掌握其技能。日本小学师生负担很重,和我们一样——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有趣的是,随同翻译——已经定居日本的中国学者补充道:“的确,日本师生的负担很重,不过最重的还是中国人!我儿子初一是在就读于北京一所中学,由于厌学,转至日本。那里的初一没有作业,只有研究课题。这是经过比较后,我儿子得出的这个结论。”
我还了解到,二战之后,日本对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几十年来,日本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适应21世纪的生存竞争呢?日本教育确定“人权”、“和平”、“环境”、“国际理解”四大主题。在实践这四个主题“面向国际”的同时,他们也充分考虑了如何保证教育的“民族特色”。比如,课程设置中,就有“企业家教育”一项,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拥有经济头脑,从小树立振兴国民经济的雄心。再比如,日本教育的科研课题特别强调与学校自身的环境,与时代背景联系,必须注重科研的实效性——我想,也许这才是使“课题”与“知识”变得亲切生动的最佳途径。二战前日本的教育和我们非常相像,如今日本的飞速发展不能不说与教育密切相关。
“用全体的学生建筑我们的学校”——关于办学理念,广岛阿户小学校尊马泰峰校长如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家庭的兴旺需要精诚合作,需要团队力量。学生缺位,仅仅依靠校长、教师,要办好学校,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发动社会,调动家长,充分利用环境潜力,建立小农场,小工厂。学生每年的春天都要去种地;学校的重大决策都要请学生会代表参与。
由于自己是教语文的,我对日本的“语文”自然很有兴趣。我了解到,日本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日本的语文课程提出以“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这四种能力为培养目标。在学习策略上强调儿童生活经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语言学习,并且强调阅读的娱乐功能,文学的陶冶功能,个人的阅读兴趣和图书馆的选择。在语文课堂上,日本强调“开放、灵活、有个性的教学”。无论是阅读课、听说课、写作课还是综合课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受到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是被鼓励的,学生的个人见解必须是被尊重的。
更让我吃惊的是,日本的政策是——必须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前提下,才学习英语。在他们看来,日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英语则是发扬这种精神的工具。除了个别的私立学校外,公立学校一至三年级都不开设英语课。这三年里,集中进行母语的学习积累——这一点,令我感慨良多。
当然,在交流中,对方也询问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情况。对此,我作了积极的介绍——尤其是国家新的课程改革的出台以及推动以来的变化。比如,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刺激了考试评价改革制度;“一纲多本”方针下,多种教材版本的相继出现,促进了教材质量的不断提高等。
话音刚落,他们突然来了一句:“面对国际化,你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最终培养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我一时语塞,人家就想听的是一句简单明了的回答,而不是游离核心的具体描述。当时,我感觉这个问题由教育部长回答比较合适。不过,我还是凭着自己的思考作了回答。以姿态恭谦闻名于世的他们,听了频频点头。我心里清楚,自己所答的只是“急就章”式的一孔之见,我平时想的大多是眼前的教育目标,我学习的也都是比较模糊的“关注人的发展”理念,我学习的“课标”似乎没有日本表述的那样直接明了。
扪心自问,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否与孩子的一生联系起来?我们的每一分钟,每一堂课,是否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其实,我们很少虑及——而这,日本人的提问,正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包括父母,应当常常思考的啊。
上名牌大学,进好公司,出国深造……在中国,这已成了家庭教育的共同目的,其实,也成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事实上,目前的课程改革步履维艰。我国目前教育还是“知识教育”、“功利教育”。高考仍然是以牺牲大多数为代价的“精英选拔”。
教育目的和手段完全颠倒了位置,结果,孩子成了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直奔利益而去的机器或者躯壳。
想想我们教师每天不停地忙碌奔波,疲劳压抑;看看我们的学生步履沉重,神色倦怠。
一个疑问跳入脑际:中国的教育到底有没有思想?有没有灵魂?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否是失去目的的教育?——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人?
是到了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