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既要有精彩的开头,又要展开有序,高潮凸现,同时还要有好的结尾。古代文学家乔立符曾把文章的精妙结尾喻为“豹尾”,即像豹子尾巴一样刚劲有力,尽管教学不同于写文章,然而增强结尾的力度,证券注意发挥结尾的功能却是相同的。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具有如下的功能。
1.优化心理功能:一节课延续到了最后几分钟,小学生的生理上常出现疲劳,注意力易于分散。正当学生目倦神疲之时,教师借助铿锵有力的语言总结全课,仿佛入“兴奋剂”,能促使学生继续振作精神,紧张地进行思想,以便为全课划上圆满的句号。
2.内化知识功能:结尾是在前一段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既不是传输新的知识,也不是过去“教学镜头”的重放,而是引导学生将全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一般好的结尾,皆能梳理出知识的网络,为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注入“强固剂”。
3.学习迁移功能:结尾既“收”又“放”,是“收”与“放”的统一。所谓“收”就是将道德知识总结内化。所谓“放”就是放行为实践三线。结尾是由课内教育延伸到课外、校外的纽带,它能召唤并趋动学生按照课内所学的内容去实践,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功能足以表明,结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努力设计出好的结尾。以促使学生最优地实现道德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如何最优地显现和展示结尾的功能。设计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结尾。
1.概括提要结尾法:即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将本课的“知”、“情”、“行”教育要点进行梳理概括。这种结尾,有利于学生建构相应的知识网络。例如《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的结尾;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东西乱扔乱放的坏处和东西放在一定地方的好处。今后每个同学要把个人用中用过的公共用品放在合适和固定的地方。每天这样做,坚持下去就能养成好习惯,过一段时间,我们进行评比,看谁做得好。这几句话既是对全课的高度概括,同时又启迪学生要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小结尾法:即学完一课后教师不作总结,而是通过学生群体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将一节课的要点归纳和提取了来。例如《尊重他人》一课,教在课尾的关键处加以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尊重他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社会公德。”有的说:“尊重他人才能使大家和睦相处,建立友谊,让生活充满欢乐。”有的说:“尊重他人,应用礼貌语言交往,不给同学起绰号,也不叫绰号,要从一点一滴小事的处理上表现出是真正地尊重他人”。汇集同学们的见解,课的要点就凸现出来了。像这样的结尾,既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回顾学习过程,课终进行总结的良好习惯。
3.比较评析结尾法:在课尾抓住教学问题的中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照和评析。例如《不打扰别人》一课,教师在课尾,针对打扰别人与不打扰别人的本质差异进行比较。打扰别人,必然妨碍别人,是只顾自己,一切为自已着想所造成的;而不打扰别人是因为心中树立了有他人的思想,时时处处考虑到了他人的需要。这样结尾,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4.赠送名言结尾法:名人名言,是高品位的精神营养,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在结束全课时,通过选择切中课题要义的名言赠学生,别有一番情趣。例如教学《宽厚待人》一课,教师将“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让别人的精神,简直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待人宜带春风”,“责己严,责人宽”。等三段名言,制作成若干片,在课的结尾时,分别赠送给学生。这样的结尾,能给学生以有力的激励、劝诫和鞭策。它既表现了教师的情感再投入,同时又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一种有效方法。
5.延伸课外结尾法:即借助结尾一环,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道德规范,用以指导课外的行为实践。例如教学<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下课前给每个同学发一张“做家务活检测表”,并激励学生说:“过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一次做家务活小能人竟赛,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实践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这样的结尾,能把课内教育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的结尾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思想品德课的结尾设计的特点应是“绾道德知识之结,放行为实践之线”。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就一定能有更多更好更新的思想品德课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