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西西,就是噱头啊。
在新教材中,识字教学似乎是难!难!难!这除了对新教材体系的不适应之外,还有其他的问题。
笔者试把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和集中识字加以比较,发现这两者最大的分歧在于普通话。集中识字发源地处于北方方言区,识字在字音上有优势,课外识字和课外阅读更为便利,也使得学生的大量识字成为可能,甚至入学前比较自然的大量识字。丁老师在广东,由于方言的影响,学生对汉字的感悟就相对的少一些,由此在教材的编排上更注重实用性,学的就是用的,用的马上学,受港澳台的冲击,平时使用普通话,或交流也受限制。在作文上,文学性和技巧性的侧重也不一样。分析完这两套教材,再来看新教材,就会发现,我们没有识字方面的优势。但有幸的是我们在江南水乡,古有文人墨士,今有文化遗产。
至此,我想起另一件事。有一次我在保联毛老师那里玩。我们聊天,我女儿看书入了迷。我翻了翻那书,是浙江一为特级教师编的教材,插图俏而不花,文章朗朗上口,选用的课文从内容来讲,似乎超越新课程。对于我女儿来讲,读新课程的教材遇见生字更少,为什么会更喜欢那教材呢?细想,原因有二:生字量在可以容许的范围?文章内在的东西更吸引她的思考?可不可以这样设想:我们的学生,可以有与广东,北京不同的识字构建,从客观上甚至主观上。
思考一:一篇文章有几个生字更合适?
或许识字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在什么程度上帮助学生的应用。这样的话,识字就不仅仅是识字,从大处着眼,这是民族性的问题,从小处入手,这是地域文化或地方特色,对学生来讲,就是个性化的东西。
思考二:新教材在地域文化,学生个性方面如何追求教材的个性化?
在我的印象中,教材原来就一套,后来有六套审批教材,我们浙江的义务教材还不在这六套之中,再后来就是现在,教材似乎又集中化,但分教本,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或许后两者才是我们教学精华之处。
思考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精华之处是教师出彩的地方!
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语文,不同的语文给不同的人学,这话很合我的意(我就把原来的数学改成语文)。在这话面前,识字教学不是噱头,而是实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