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少循一点模式,多作一点创造——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思考
          ★★★★
【字体:
少循一点模式,多作一点创造——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思考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少循一点模式,多作一点创造——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思考  

钟天竺  
--------------------------------------------------------------------------------

  2002年夏,我国中小学教师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百万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前的大培训,为新课程厉兵秣马。这次大规模的培训,对教师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洗礼,专业素质的提升,也给教师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标理念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多少年来,一直都是在“带着镣拷跳舞”的中国语文教师们尤其感到激动——去除枷锁,一展宏图的美妙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欢喜过后,我看到的是慌了手脚的人们,他们丢下枷锁之后,浑身上下的不适应,他们不知道眼往哪看,手往哪放,他们焦急惶恐地发出这样的声音:“是的,我们应该改革,可是……哪里有我们可以参照的模式?”
  我们可怜的老师们,因为当惯了“模式”的奴隶,哪一天突然自己要做主人了,居然十二分的不适应,只因新课标“暂无统一的模式”而惶惶不可终日。
  君不见,我们的教学从来都是遵循模式的。中国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推广凯洛夫教学模式(即“红领巾” 教学模式),这种“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个环节”教学模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于是天下一统,其乐无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明显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然而因为是权威模式的关系,成为一种“模式专制”,教学领导阶层,把它视为放之天下而皆准的“巨尺”,用来衡量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堂课的教学,只要有出其类者,一律视之“不会上课”。当我们在思考中国的学生是怎么丧失了创造力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中国的教师是怎么丧失了创造力的?当上层把我们“统一模式”为教育机器的时候,哈哈,我们自然就具备了生产统一的“标准件”的前提。当我们在反思我们束缚学生的思维,遏制学生创造性造成的恶果时,我们依然是那样地需要有“模式”来禁锢我们的身心,用“模式”来评判我们的教学水平,好像唯其如此才能显示我们是跟上了时代的新人。这同大街上赶时髦的“时尚美女”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时尚美女”总是追踪潮流情报,“街上流行红裙子”就穿“红裙子”,流行“黄裙子”就穿“黄裙子”,从来没有想过作为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应根据自己的特色定位外在的形象。前不久才过气的目标教学模式——(一、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局部分析 四、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当它是“权威模式”的时候,南京城内的中小学,无“目标法”不成教学,如今式微,又“顿时门庭冷落鞍马稀”,你若再提,就是“去年过时的那条旧裙子”上不得台面了!
  今年形势大好,新课程标准滚热出笼,传入在西方最先进的“讨论法”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上,一片讨论之声,无“讨论”不成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或浅或深,老师一律打出讨论题,负手而立,拈花微笑,任同学们讨论去也。可笑的是遇上纯粹欣赏类的文章,教师事先设计的割裂文本的讨论题,犹如交手术刀于学生手,叫他们按教师的意图条分缕析,“分尸”文本,学生讨论现场,清冷如月照荒郊,而教师因为是实施了“最新”的“讨论法”的,居然也可跻身于“改革”之列,载誉而归。语文教学改革之老妇着新装,令人大跌眼镜。
  我欣赏南京师范大学马景伦教授的一句话“创新往往表现为人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是发自内心的要求。而不是具体的模式和方法。”
  我觉得,如果说教学内容是“脚”的话;那么,教学模式就是“鞋子”。 鞋子的作用确实很大,不仅能保护脚,有时还能使脚更好的发挥功能---比如说田径场上的跑鞋。更何况鞋子还有“包装”的功能,女士的高跟增了美,男士的革履添了帅。教学模式也同样有以上作用。 
  然而,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脚永远比鞋子更重要!60年代强迫全国的语文老师都穿一双“凯罗夫”牌的鞋子显然是荒唐的。而如今很多姑娘为了穿名牌磨破了脚或者在山路上穿高根鞋扭伤了脚,也同样是没有正确的处理脚与鞋的关系。一双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脚最清楚,最合脚的鞋就是最好的鞋,不管它是不是名牌。穿什么样的鞋最合适应该完全由脚来决定。甚至也完全可以不穿鞋,只要自己的脚觉得合适----当年南非的女选手光着脚参加田径大赛,不是同样可以破世界记录吗?
  模式来自实践,是经验的积淀。但是时间有时把经验的面貌会篡改得一塌糊涂。即使成为常规和模式的东西也会在新生事物面前遭遇尴尬。任何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创造者的个人特征,无视学生学识水平、年龄特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无视施教者性格、气质、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等诸方面的差异,有意猎奇,削足适履地照搬某种模式,肯定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也肯定无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其无所适从或作茧自缚,不如独辟蹊径。
  在教学中,虽然不可能没有模式,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或者少数几种通用模式!关键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便宜活用、有效即佳!
  与其期待模式,盲从模式,不如多一点创造精神,裁适合自己的衣,做适合自己的鞋,在新课程标准提供了最好的“布料”的今天,思考、创造,才是迷惘的语文教师们的精神出路。魏书生、宁鸿彬、蔡澄清、张富、钟德赣、钱梦龙,哪一个不是具有独创精神的老师?哪一个不是走自己的路?我们试想:如果用统一的模式来框套他们的课堂教学,将会有怎样的答案?
  就语文教师而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列出了必须执行的一系列详细指令,而前者则是卸除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待教师的自由心灵去尽情飞翔——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课程无疑是对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 
  德国当代杰出哲学家哈贝马斯把人类兴趣分成三层。其中“解放兴趣”置于最上层。它是人类对“解放”的一种基本兴趣,其价值指向是主体的诞生。从人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语文课程新标准已经赋予课程主体双方以极大的“解放兴趣”,其中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语文教师以新思维和新视角来观照课程的本质,在为“新课标”“解放”的鼓舞下再去自觉主动地“解放”课程的另一主体学生,彻底放弃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支配者”的传统角色。那么,在获得“自主”、负有“责任”的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怎样去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呢? 
  1、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 
  创新者应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摆脱依附心理。迪洛瑞斯.乔丹(美国MBA明星迈克尔.乔丹的母亲)常对孩子们说:“要当领袖,别去追随他人。只要你了解自找,就能永远保持平衡的心态。别被他人对你的看法所左右。别让他人为你做决定而失去抉择的权力。别让他人代替你思考.你自己有大脑。” 教师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所谓“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最重要标志。”
  2.要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 
  从指令性课程范式到新课程环境,学生的角色同时发生着从知识容器到“超越型学习主体”的深刻裂变。所谓“超越型学习主体”,具有显著的双重特征,即既超越母语课程知识而获得有创意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表达能力,又超越智能要素的片面发展而获得智能与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构建新的母语课程价值观,恰如加拿大著名课程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方面,语文教师的创造性职能表现为两点。(1)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促进者。由于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同样是“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么,语文教师的课程使命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尤其要通过平等和诚挚的对话,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使之拱破语文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燃烧起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强烈激情,以期最终发现那条开发自我、更新旧我的语文发展的独特道路。(2)教师要成为学生各种精神资源的开发者。读写听说是心灵运行的轨迹、生命活动的本身,故以读写听说的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语文课程,必然要成为人的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生命品位的提升过程,成为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 
  总之,以封闭、僵化和垄断为特征的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为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解放提供了百年现代语文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难得契机。语文老师在探索的过程中应有求疑质疑的精神,切不可人云亦云。一个始终只会追随他人脚步的语文老师,永远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者,创新——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开始。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