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与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
当前,大家都在探索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期望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师生都尽快地从业已习惯了的"灌输式的教"和"接受性学"中走出来,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几年来,笔者在中师生物教学和"GLOBE(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 学习与观察计划)"课外活动小组的指导中尝试了"研究性学习",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及时调整学生和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较为粗浅的认识。
一、让学生始终唱主角,体验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可在研究性学习中,从课题的选择到成员的组合、研究过程的实施都由学生自己定夺,往往我们对传什么"道"还不清楚,对所授之业也不精通,对所解之感并不明白。学生希望研究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而教师扮演指导者甚至只是组织者的角色。在此,我认为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老师要做的,首先是动员、发动和组织工作,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其次是为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实施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选择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为研究课题.在学生初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往往不知道怎样选择课题,老师可以参照别人成功的案例,给学生提供一些课题案例,或者给学生提一些建议。但是,必须让学生自己选,并且真切地体验到,就是自己选的而不是老师的意志。其三,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坚决保持自己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不能居高临下.如果学生的选题确属老师的专长,老师也是学生的合作者,老师提供的知识、观点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别的渠道论证,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这是自动中主动学来的;当学生的选题越出了老师的指导能力范围时,老师就是学生的支持者,老师可以让学生去请教有关专家,可以师生共同学习。例如,我们学生曾选择了"生姜脱毒苗的组织培养"课题,这个课题对老师来讲也只是略知一二,组织培养设备要求,学校里更是难以实现,但学生到农业科学研究所去,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那里的设备搞实验,成功地完成了课题。其四,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评判,并且从多个层面评判。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教师真理在握,是学生"正确"与"错误"的评判者。而研究性学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结果的正误,而应当是有无"创见",有没有独立思考、独特观察、独自获得的思考材料、符合规范的思考逻辑等等。如课题研究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研究过程严谨性,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完成的质量、达到的水平等。所以我们在评价中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有自评、他评,有"小论文"、"设计方案展示",有"课题成果展示"、"论文答辩会"等。这一切的组织过程都是让学生唱主角。
二、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不应该过分地成人化和功利化,而应该 更多地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幻想,这种学习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在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的发明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实地观察、资料整理和撰写课题报告,使他们既拓宽了学习空间,学到了书本上和校园内学不到的东西,满足了他们的求却需求,又懂得了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待问题。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过程显得更为重要。例如:我们的"植被对局部气温的影响"课题组研究的最终结论是:"在同一气候条件下,树林、草地、探土地、一水泥地的局部气温依次升高。并当前气温越高,差别超大。"这一个结论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但是这一次是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经过亲自实践和严密的分析得出的。尽管只是对已有知识的验证,但是学生恰恰是从过程中,学会了方法,进一步懂得了绿化对环境的重要性。
三、让学生学会正视困难,克服因难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有的甚至遭到失败,对此,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缺乏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而产生情绪波动。出现这种情形,教师除了要做好指导外,更要注意运用一些激励的策略,老师要让学生懂得,历史上任何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种种困难,重要的是要正视困难、排除困难、百折不回。如在做"关注'十五',见证李村河的变迁"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拍摄李村河的污染场面时,被商贩误解,到机关采访时也因这样那样的原因碰壁,一度想打退堂鼓,但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最后还是战胜了自我,鼓足勇气,非常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论文还在使创新教育成果展上展出,学生担任解说员向参观者介绍课题的研究过程,成功后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通过调节选题方向解决,知识上的困难,必须想办法解决。"例如,"青岛师范学校5月份气温变化的规律"课题组,试图证明"气候变暖"的事实,在分析我校G L O B E小组 97年以来获得的气象数据时,却发现2001年5月份的气温反而比往年低得多.学生们曾提出各种理由,试图自圆其说,但总是难以说服自己。后来经过反复的学习,向老师、向专家请教,终于发现,气温在"阳历"的某个月份是不可比的,而应该比较"农历"某个节气内的气温变化,获得了有说服力的结论。结题交流时,教师对于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与充分的表扬,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以后的研究性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四、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的喜悦
只有不断地获得成功情感体验,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主动需要.因此,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学习者的情感目标的实现,使学生保持对研究性学习内发的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研究性学习中。课题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学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多的重视学生得到的"体验",提倡和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我们的评价目的不是简单的"区分",更多的是发展性评价;评价的基本方式不是"确认"而是"对话"。例如,在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我们采用过多的是鼓励性的评语;其次是成果展示,成果参展本身就是对学生劳动的充分肯定肯定;当然也少不了颁发证书、奖状、奖励学分等。这些在老师看来可能不太在意,但在学生眼里这是对其学习的莫大肯定,会使他们体味成功的喜悦,可能成为其深入学习的动力。我们的小组中有一名同学,因为做了"某交通路口汽车污染的简单调查",意外的获得了市级科技论文三等奖,当时其激动情绪,出乎大家的意料,她对研究性学习从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正是由于这件事情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从此我们不再吝惜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之词,甚至不吝惜奖项的名额。因为我们却道,多一个一等奖的名额,就会多一个学习的爱好者,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青岛师范学校 陈忠胜 中国教育学会师范教育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