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新课改还能走多远?
        ★★★★
【字体:
新课改还能走多远?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这几天参加了我省的课改培训班,首先省教研员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做了进一步的解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另又有两个市的教研员做了专题报告,最后请到了北师大的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北大教材的核心人员冯博士讲座。几天的学习感受颇深,使我进一步认清的课改的趋势,了解了我省课改基本情况。 
我的感受是对课改并不乐观,大家都是在探讨如何深入的改革,但理论的偏激使广大实验教师还是无从下手,几乎每个专家都在讲“我们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可是这样的话在实验教师的耳朵里都磨出了茧子。大部分老师抱怨说“我们在转变啊,怎么转变也不满意”。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的成绩下降了,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就连上级的领导也不满意,呜呼!这一代的教师真的辛酸。他们就像令人摆布的机器,维着课改精神转来转去。 

其实老师们很热衷课改,他们在努力着,奋斗着,实践着,但是感到是那样的沉重。他们要问的是“中国的教育是怎么了?”“难道真是无病也呻吟吗”。 

一个教研员在发言时引用了课程改革专家的一句“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她解释这句话的由来:某专家到实验区调研,实验教师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引起对某些现象的争议,要求专家解答。专家说,你们不要对某一课,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来争议,也就是不要就事论事,要站在课改的高度来认识,课堂教学怎么教?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真是一语惊人。有人解释这样说的意思,是要教师想问题,作为教师有教的责任,所以首先你要怎么想,这是激励教师的创造性。但我理解起来是那样蹩脚。我们的改革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吗?如果是那样,你们还培训什么,那个课程标准是干什么的?既然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那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总不满意。 

问题究竟在哪里?我想根本的问题是理念太抽象了,很多是架空的理论,没有实践的基础。有的理论不能不说一拍脑袋就想出来了,然后是旁证博引,最后是我挥手你前进。有句俗话“错了再改,改了再错”,改革嘛!总的有点风险。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还经得起几次折腾。 

在闲聊时有人说,教育部以后要抓好两件事“一是要办好几十所国际有声望的高校;二是抓好农村的教育”。据说有人找到教育部,为什么不提课程改革,答曰“那时日常的工作,没有必要特别的提出来”。可是中国人习惯那样的思维,没有明确提出来的,似乎给人一种淡化的印象。 

这次冯博士,透了关于这次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初稿已经形成,等待着审批了,大约在4、5月份下发,他说改动不大,主要是针对识字教学再降低要求,低年级的识字量有所减少,这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呼声,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识字量大的问题早有反映,排除教学方法和评价不恰当等因素,识字完不成任务是普遍的。 

冯博士又讲了关于评价的问题,他指出“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演变成了垃圾袋,因为大多老师把学生那些无用的,没有价值的都放在了“记录袋”。那里什么都有,没有什么实效性。他说现在是课程改革了,教师的负担重了,老师没有精力去做那样祥尽的评价,评价繁琐了,势必引起应付做事。他提出评价的三个原则“可操作,简单易行,有实效”。我比较赞成这样的评价。我们也看到个地对语文评价的改革,提出很多措施,拿出了很多方案,但就是得不到推广,其原因评价烦琐,不可操作。他讲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只要有实效就可以了。语文这个学科很多素养本来就是很模糊的,为什么要分出那么多的类项,制定那么多条条框框。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