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们很热衷课改,他们在努力着,奋斗着,实践着,但是感到是那样的沉重。他们要问的是“中国的教育是怎么了?”“难道真是无病也呻吟吗”。
一个教研员在发言时引用了课程改革专家的一句“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她解释这句话的由来:某专家到实验区调研,实验教师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引起对某些现象的争议,要求专家解答。专家说,你们不要对某一课,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来争议,也就是不要就事论事,要站在课改的高度来认识,课堂教学怎么教?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真是一语惊人。有人解释这样说的意思,是要教师想问题,作为教师有教的责任,所以首先你要怎么想,这是激励教师的创造性。但我理解起来是那样蹩脚。我们的改革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吗?如果是那样,你们还培训什么,那个课程标准是干什么的?既然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那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总不满意。
问题究竟在哪里?我想根本的问题是理念太抽象了,很多是架空的理论,没有实践的基础。有的理论不能不说一拍脑袋就想出来了,然后是旁证博引,最后是我挥手你前进。有句俗话“错了再改,改了再错”,改革嘛!总的有点风险。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还经得起几次折腾。
在闲聊时有人说,教育部以后要抓好两件事“一是要办好几十所国际有声望的高校;二是抓好农村的教育”。据说有人找到教育部,为什么不提课程改革,答曰“那时日常的工作,没有必要特别的提出来”。可是中国人习惯那样的思维,没有明确提出来的,似乎给人一种淡化的印象。
这次冯博士,透了关于这次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初稿已经形成,等待着审批了,大约在4、5月份下发,他说改动不大,主要是针对识字教学再降低要求,低年级的识字量有所减少,这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呼声,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识字量大的问题早有反映,排除教学方法和评价不恰当等因素,识字完不成任务是普遍的。
冯博士又讲了关于评价的问题,他指出“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演变成了垃圾袋,因为大多老师把学生那些无用的,没有价值的都放在了“记录袋”。那里什么都有,没有什么实效性。他说现在是课程改革了,教师的负担重了,老师没有精力去做那样祥尽的评价,评价繁琐了,势必引起应付做事。他提出评价的三个原则“可操作,简单易行,有实效”。我比较赞成这样的评价。我们也看到个地对语文评价的改革,提出很多措施,拿出了很多方案,但就是得不到推广,其原因评价烦琐,不可操作。他讲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只要有实效就可以了。语文这个学科很多素养本来就是很模糊的,为什么要分出那么多的类项,制定那么多条条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