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
【字体: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从2004年9月起,我们吴江市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继续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实验推进的规范、有效,市教育局推出了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吴江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意见》。该意见提出:“本学期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的主题,上下联动,求真务实,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相关领域的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发展效益量化,是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关注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大家普遍的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那么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1、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关注下面的一些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粗看好象是属于理念层面的东西,其实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只有这样,他的教学的定位是高屋建瓴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人发展的学生,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我们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是分科的课堂。
2、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他不同于工厂单纯的生产效益,也不完全等同于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他有时的着眼是隐性的,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3、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地关注量化
课堂教学的目标尽可能的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
二、重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的四个抓手。
研究新的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主要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既如何使我们的课堂要变活、变大、变新。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做好:
1.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效能的检测纬度上,它可能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重方法的选择,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完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为此,我们不妨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有关的探索。
     (一)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某学科的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始终热情的干预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和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要留意:
1、当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都应该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能对它草率地瞧一眼,随便来个评价就草草了事。在语文或者外语课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交际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完成的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这一点,我想很多的老师都给予忽视了,认为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要适时的和学生交流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利于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技能。
2、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皮亚杰认为,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演化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强化这种内化的意识,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3、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实效性。有的老师认为,对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有一位老师执教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伊始,让学生分组重复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海洋给人类提供……”,直奔主题。接着,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 );指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述,多名学生交流后,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说,再指名说,让学生在反复说中掌握课文内容,积累文本语言。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 );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 )。还是按上面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说,最后,让学生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 );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 )。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述。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 );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 )。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 )。之所以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是因为(     )。这一环节花时较多,每一点都要让学生先做准备,再指名学生说,再让学生一起说,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步一步落实得非常扎实,层层推进,以少聚多。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热情的参与,师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是非常有效的语文课。 
     (三)在课堂上的民主管理、有效监控和积极维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要使我们的课堂取得明显的成效,就要求我们作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路人的教师采取一些充满智慧、充满民主的管理、监控方式,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好的达成。
     1、民主的教学过程全程管理。
采取什么方法,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具有民主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老师一定会在课的开始阶段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管理好的。当然,在现在的课堂上你不能排除学生的恶作剧的开演。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美丽的恶作剧 
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第一节课我讲试卷,在黑板上写了很多的板书。 
第二节马上就要上了,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屋里唧唧喳喳的说笑,看看每一个学生脸上那丰富的表情,我知道准是有什么可笑的事;不料当我走进教室时,顿时笑声四起,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诧异之际,扭头看黑板,只见上节课板书没有被擦净,剩下的一些字连起来,可以念成:“威胁  阿  康”、“斩    康    绅士”。哦,明白了,有学生搞恶作剧。上节课我写了很多字在黑板上(生字里有“威胁”“绅士”“康”是我比较“健康”和“慷慨”的“慷”的时候写的,“斩钉截铁”取了一个字),有人“断章取义”,擦黑板时,故意留下这几个字。谁弄的?我扫视了一眼,哈哈,准是那个笑得很拘谨的男生王津津。 
怎么办?由此打住,还是……?
“呵呵,谁写的?”
大家哄堂大笑。有人说是王津津。 
“哈哈,威胁我?谁敢威胁我?”我装腔作势道。 
“好了,谁先威胁我一次?有没有敢的?” 
“我先来威胁你一次”说话的是个男生,“要是我今年考不好,康老师你小心下学期我缠着你给我补课!” 
哈哈……我也笑了。 
“我来,康老师,下次再来了稿费,要是不请客,我可是要抢的,是不是同学们?” 
呵呵,还带煽动的呢,我连忙承诺:“下次请大家吃花生、瓜子。” 
“那么威胁的意思是什么呢?谁说说。” 
“就是吓唬别人,让别人去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是利用自己的势力,让对方去做一件事。” 
“就是胁迫别人” 
……学生一口气说了很多。 
“大家说的不错!” 
我故意把“斩康绅士”的斩用身体挡住,“请同学们念这几个字!” 
“康绅士!” 
“哈哈,你们夸我是绅士,这个我愿意听,再说一遍!” 
“康绅士!!” 
“我绅士吗?我哪里绅士?你知道什么是绅士风度吗?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有修养。” 
“绅士风度是说人举止文明。”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潇洒。” 
“谢谢你们夸奖我啊,我好好高兴呀!” 
哈哈……笑声掩盖了上课铃声。 
“这样你们用上‘斩’‘康’‘绅士’这几个字说几句话怎么样?谁先来? 
“话说民国某年,一位姓康的刀斧手,在菜市口斩了一位无恶不作的绅士” 
“你这么一说,还有点说评书的味道。” 
“我来,康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我是绅士!’” 
“啊?我什么时候这么斩钉截铁过?再来” 
“推出去斩了,康大人一声令下,绅士人头落地!” 
“别光说这个,换换!” 
“我说,我先斩后奏,在康老师安排劳动任务前就干完,我是不是有绅士风度呀?” 
哈哈……大家都笑了。
我拿起一支粉笔,在那两行字的后面添了几个字: 
“威胁阿康是可以的”“斩康绅士是没有人上课的” 
哈哈…… 
“我们接着上课!” 
“起立!老师好!!” 
这是一则发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的案例,教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诗意的。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些生成性的东西,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把一桩令其他老师头疼的恶作剧处理的如此美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课的进行过程是一堂课的关键内容,而学生又往往在保持注意二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魂不守舍”现象。教师要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有效管理课堂,让学生的良好状态保持到下课铃响。在课的结束过程,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不仅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2、有效的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在课堂的进程中,当给学生提了问题或者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头语言的交际练习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的持续的监控显得很及时和重要。我们的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提醒某些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和作业顺利进行。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教师走到他们的身边时,他们有时却会向老师则大胆求教。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对教学过程的持续、有效的监控是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3、长久的教学过程情绪维持。
积极的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所有学科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现在倡导利用现代媒体,就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生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们的老师也要学会适时地变换练习方式,能让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不累,学习不烦。当我们看到学生作业的优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会增进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的是否高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崇尚很强的教学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只有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最后才会突围,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因为哈葛利斯讲到合作教学文化的特点时指出:精神支持、增进效率、改善效能、不断改进是合作教学文化层面的基本特点。而对于对话文化的形成,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教学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所以我们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不得不对这些层面作些深入的思考。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