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中闹点笑话,就被指责为“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死读书”。有这么严重吗?仅凭几个词的理解,就能断定学生视野浅显?其实,有些学生对窗外事的热情与关注胜过某些只关注分数和排名的老师。即使有个别学生“死读书”,也属正常。学生个性、爱好不同,各自的关注点也自然有所不同。如果只用一根尺子量所有的学生,那就很容易陷入抹杀个性的误区。
学生是受教育者,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被塑造得如何,关键是看教育者如何塑造了。有些问题看起来出在学生身上,实际上更需要反思的是教学。从“闹笑话”本身来看,如果作些理性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问题并不在学生。以媒体披露的例子来说,学生对“母语”理解并非完全错误。作文题为“母语的魅力”,一位参赛的初中生写道:“我最喜欢的就是母亲的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是其他人无法模拟的。”评卷老师认为母语是指本民族的标准语,假如要说是“母亲的语言”,这个“母亲”应指祖国,而看完后发现这个学生仅仅将母亲狭义地理解为自己的妈妈。把“母语”限定为“本民族的标准语”去理解,是不是也有些“狭义”呢?《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也不只一种,还有“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某种方言”等意思。作为鲜活的语言,在现实运用中还会有别解、新解等,对词语的理解总是要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况且,作文又不是解词,为什么一定要从一个特定的意义上去理解一个词呢?
退一步说,学生即使真的是望文生义,没有确切理解“母语”的真正含义,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学生,说他们是不闻窗外事。客观地说,“母语”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用语,不是通俗的大众化用语。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作文题,应该回避这类难解或容易误解和产生歧义的词。而现在有些作文题出得偏、怪、难,好像要在题目上难住学生似的。
针对学生的“闹笑话”,媒体呼吁学生去关心社会、关心身边的事,“对国家、社会负有一份责任”,这倒有些“大战风车”和“上纲上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