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从杜诗看一下公元八世纪三台的自然人文风光。
八世纪的三台,作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伟,交通发达,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凯江上,来往船只川流不息,这里有川北最大的码头,在这些码头上,杜甫多次送往迎来,吟诗作赋。且看:“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反映了交通枢纽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丽的夜色从“夜深露气轻,江月满江城。”(《玩月呈汉中王》)中可见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望牛头山亭子》)何等的规范。从这些诗句中,一幅中世纪恬静美丽的都市图画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当时的梓州,山清水秀,杜诗中有大量的诗句描绘了梓州如画的江山。如《春日梓州登楼二首》中的“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涪江泛舟送韦班进京》中有“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 《上牛头寺》:“青山意不尽,滚滚上牛头……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等等,这些诗歌是对当时梓州秀美河山的真实写照。
梓州物产丰饶,在杜诗中也有体现。《甘园》:“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得献金门。”这首诗描绘的是在梓州城南的凯江边,有一片很大的柑园,枝叶青翠,柑花繁盛,所产柑质量很好,上贡朝廷。关于梓州柑桔情况,在《唐书》上也有映证:“梓州土贡有柑”,可见此事不虚。除柑桔外,“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也许桃竹是梓州精神的象征,而“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早花》)中的山花,可是梓州山河秀美的代表?
唐朝时的三台,自然环境很好,植被未遭破坏,大量的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在《冬狩猎》中,诗人为我们记下了梓州当时有的一些野生动物:青兕(犀牛),骆驼,玄熊(黑熊),鸜鹆(八哥)等等。杜甫在诗中还对猎杀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肉味不足登鼎俎,何为见羁虞罗中。”。“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在我们正在着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这些诗句对我们应该有极大的启示。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三台寺庙众多。从杜诗中,我们对当时州城周边的寺院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比较大的寺院,有“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涪城县香积寺官阁》)的香积寺(在今天三台安宁乡),有“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上牛头寺》)的牛头寺(在今天三台县城牛头山杜甫草堂),有“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望牛头寺》)的鹤林寺(在今天三台广化乡),有“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的兜率寺(在今天三台县城南印盒山上),还有“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的惠义寺(在今天三台县城北琴泉寺)等等,,杜甫以这些寺院为依托,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既描述了它们的优美环境,又抒发了自己的感概,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作为当时省一级行政机构-----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规模很大,城墙很高,城楼更高大,在杜诗中,有很多杜甫登城楼的诗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楼二首》,《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等等,这些诗歌和其它登高诗歌一样,除了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对梓州山河的无尽赞美。
其次,透过杜甫的诗歌,我们对安史之乱前后梓州社会情况也有所了解。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梓州虽然地处后方,但战乱带给人们深重的苦难仍不能幸免。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跃然纸上:“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诊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诗中既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的同情,也对政府苛捐杂税给予了谴责。而川北人民的生活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诗人生活的时代,战乱四起,生灵涂炭,“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北中国安史之乱尚在进行,西方吐蕃进军中原,成都徐知道起兵叛乱。公元761年,梓州刺使段子璋又发动叛乱,攻陷绵州和遂州,给东川人民更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杜甫《苦战行》《去秋行》等诗中,我们看到了段子璋叛乱的情况:“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归。” 诗中流露中对战乱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向往,所以,当唐朝军队平定安史之乱的消息传到梓州时,杜甫高兴异常,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千古绝唱。
战乱终于平息了,但唐王朝国力下降,朝廷更加虚弱,在《有感五首》中,诗人写道:“幽蓟余蛇 ,乾坤尚虎狼。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胡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登坛名绝假,执玉尔何迟。”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与灭亡。
岁月匆匆,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吟着杜甫的诗歌,漫步在当年梓州土地上的时候,我真心的感谢一代诗圣为我们留下了中世纪古城的真实纪录;又深深地感到了作为梓州后来人,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民族复兴,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