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会游戏
□ 余 杰
英国议会专门通过了一道法令,为儿童们设立“游戏节”。该法令说,游戏是人类的本能与特权,给孩子们设立“游戏节”,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能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有利于他们对人生产生健康乐观的态度——而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将决定孩子们未来事业的成败和生活的苦乐。
童年时代没能培养起游戏的心态,长大以后再想补课就难了。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找不到多少有游戏心态的同胞——一场足球赛,本来是很好玩的游戏,却被我们的球迷弄成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仿佛球赛胜利了,整个国家就强大了;球赛失败了,所有公民都将蒙受奇耻大辱。我想,如果把民族兴亡的使命系在一个足球上,那么这个民族的兴和亡不就太容易了吗?球赛的结果真有这么悲壮,真有这么可怕吗?不就是一个小小的足球吗?如果你没有正常的游戏心态,你干脆就不要玩了!
体育的本质就是游戏。可是,在我们这里,体育却陷入了“买椟还珠”的怪圈之中。我们看重的是名次,是金牌,是荣誉。我们看重的不是比赛过程中生命力的勃发,以及在游戏和竞技的过程中个人所享受到的快乐和满足。于是,我们远离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在我们的国度里,体育与教育一样,不是在解放人、给人欢乐,而是成了压迫人、制造痛苦的工具。
湖南卫视评出的“2002年度十大新锐青年”中,有一位就是在冬奥会上获得数枚金牌的大杨扬。听到她谈论比赛的场景,我不禁感慨万分。她说,第一次失误之后,心理压力很大,感到所有同胞都在注视着自己。而袁伟民告诉她,她心里“有鬼”,要她放下包袱。于是,她终于战胜了自己,实现了“几代中国运动员的梦想”。我真不明白——12亿人的重量都压在他们的心上,究竟有多重呢?如果在比赛中不能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如果比赛背上了“为祖国和人民争光”的包袱和重压,那么比赛岂不成了一种痛苦而残忍的折磨?
我们该好好学习怎样做游戏了。
(摘自《教师之友》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