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 语文 素质教育 基础 兴趣 乐学 培养 能力 会学 发展 个性 学好
正文
什么是素质教育?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基础,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原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认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实质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基础教育阶段得以贯彻落实的更高的要求,是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具体化。[1]
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各科教学。而语文学科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贯彻始终的主要学科,课时最多,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最为突出。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的开始,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学生的语文水平常常是学生素质水平的体现。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2]
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我认为,首先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学好各门功课,首先应打好语文基础,要能识字、能读书、能作文。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它学科会产生积极影响,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全国小语会会长高惠莹也谈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体。基础工具性是它最基本的属性,由于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本中多是经过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辨证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特点的优势,就能收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小语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出自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朴实语言,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这句话也影响着我对素质教育的探讨,我逐步摸索出一些思路与见解,愿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在心理学上叫内驱力。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认识到,兴趣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极为密切。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去学习,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学生对某一件事和某一项活动的兴趣越浓,与之相关的能力发展得就越快,因此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问题。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的作法是: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我发现,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主要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遭同学们饥笑、老师指责批评。因此教学时我总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学生,既送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的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而且,我总是教育学生,学习是个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即使错了,他们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敢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大胆地朗读了。即使课堂上出现同学说错了,同学们发出的笑声是友善的。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是否有趣,对于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我教学时,经常设计有趣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如在《太阳》一课教学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解课文之后,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一段童年趣事:我小时候从报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登上太阳。话说到此,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问什么,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具有离地球远、很大、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 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在笑声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还有很多,如巧设学习障碍、巧用板书、开展竟赛、设置小组学习,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等。教学时,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二、培养能力,让学生“会学”。
从未来世界发展看,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为未来社会新知识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如果不会学习,就不能独立地学会新知识,原有的知识就远远不够用了,就等于是“文盲“了。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已,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所以说,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
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如果离开了或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能力任务则难以实现,所以,要利用课堂教学结构,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或以教师活动为主,以学生活动为次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积极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如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从教改实践中总结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结构,值得学习和借鉴,这是一种以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或学生运用方法独立自学的教学结构。它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完全体现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已读书为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会学语文”,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3]
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很多,特级教师刘中林总结了小学生应具备10大阅读能力:1,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备整体上把握自已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2,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具备正确迅速理解词句的能力;3,掌握抓主要内容的方法,具备正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4,掌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具备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5,掌握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具备揣摩文章思路的能力;6,掌握文章结构的简单知识,初步具备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7,掌握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方法,具备相应的能力;8,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即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9,初步掌握速读技巧,初步具备快速吞吐信息的能力;10,掌握查阅资料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围绕收集有关材料的能力。[4]
我认为,这十大能力,实质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获得要靠激活学生的思维,长期的语文训练才能获得。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问题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心理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心理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谈不上有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下面是我培养学生质疑的一些作法。
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表白自已的心。”这个关键句子时,我点拔:“请同学们根据句子试着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提出了:“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带我们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向我介绍白杨树”?一系列颇有质量的问题。
教学生从哪些方面质疑。究竟提哪些方面的问题呢?不能只提“**词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一类的问题。质疑内容范围很宽,一般说有四类:(1)疏通性问题,主要指文章表面的疑问;(2)深究性问题,主要提有关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如在《蝙蝠和雷达》教学中,学生提出“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3)鉴赏性问题,主要提有关表达方式的疑问;(4)评价性问题,可以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甚至修改意见。总之,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质疑,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解到评价,逐步学会学习。
教学生学会解疑。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但毕竟还另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质疑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谁来解疑呢?不能满足于学生质疑,师解疑,课堂成了“答记者问”培养学生解疑能力也很重要,我教学时,容易的问题发动学生互相解疑,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学生要解疑,就得读书,得思考,这样就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思考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逐渐地、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发展个性,让学生“学好”
个性是人的社会素质的综合表现。它与个体的先天禀赋有关,但主要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期、少年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5]
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文课外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内容上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限制,有较大的伸缩性,有很大的灵活性。
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的语文课外活动有: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进行朗诵、讲故事、演讲、猜谜语等比赛活动等。下面结合我指导办手抄小报谈谈我的体会。
办手抄小报,可促使学生阅读。学生想办好一张自已设计制作的报纸,他们知道需要更多的知识,于是,他们便投身去阅读课外书刊杂志,他们为追求新意更需要到文山书海中去猎奇,这样一来无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为了广泛地获取知识,他们会追着老师问读哪些书,怎样阅读……老师又不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书刊,并有计划地点拔读书方法,教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本,学会写读书心得,让学生学会积累“佳词”、“佳句”、“佳段”、 “读后感想”,从积存“砖”、“瓦”、“砂石”等原料做起,进而延深“写作方法”、“修辞方法”、、“逻辑方法”……等构建文章的方法。学生因创办自己的报刊需要,不畏艰难地跋涉书山学海之中,并一路艰辛一路收获,不到一年他们便悄悄地读了几十本课外读物,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佳词”、“佳句”、“佳段”,储存了大量的“趣闻”、“乐事”、“古今杂谈”,这些既为他们办好手抄小报坚定了信心,也为“学好”语文打好基础。
办手抄小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指导学生办手抄小报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它是一项培养学生阅读、积累、观察、作文、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好方法。小报的编写,从版面的设计到内容的采集到文章的编写,报纸的命名等,每一步都是“逼”着学生去实践,学生在编写过程中,又得运用阅读、积累、观察、作文等各个手段,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我所任教的年级一般从四年级开始,我便指导学生办手抄小报,开始有些学生也有畏难情绪,但都有想试一试的动机,我对班上学生办报没有统一标准,开始只要肯动手、肯办报就行,哪怕写得简单,甚至用画充版面,千万不能责怪,鼓励他“贵在参与”,慢慢地,我将学生制作的好小报在班上传阅,贴上墙,起到褒扬优秀,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学期后,我将学生制作的小报建立起“小档案”,可以是一小组装订一册,也可以一人几期装订一册,放在教室的版报栏内,供学生参观。教师毋须评述,学生便自觉地改进自已小报的制作质量,办手抄小报也一期比一期好。学生经历了多次的设计、绘画、书写于是他们的阅读、观察、思维、操作能力便得到综合提高,语文不就慢慢地“学好”了?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样是当今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首要科研课题,也是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拔尖人才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只有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让出类拔萃的人才成批涌现,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完)
致谢
梁教授,谢谢您读完我的拙作,真诚地希望您赐教!我将虚心地接受您的教诲!谢谢!
附参考文献:
[1]白中兴《发挥语文学科特点,搞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95/5 P8
[2]崔相录《素质教育》---(山东教育出社)P179
[3]同[2] P188
[4]刘中林《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分析》
[5]屠大华《现代师德修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P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