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论教育的机制性弊端
          ★★★★
【字体:
论教育的机制性弊端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论教育的机制性弊端
论教育的机制性弊端
笔者按:最近,一些权威机构深层次的管理、体制上暴露的种种弊端和由此引发的种种大讨论尤见诸于报端,并再次触及到“体制改革”的迫切性、重要性这一议题上来。笔者正是这种“体制弊端”下受害的“体制中人”,希望我的无关痛痒的一些话能给正着手于“体制改革”的权威机构一点有力的警示……
“体制改革”、“体制创新”,是党和政府近时期教育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频率极高的“关键词”。教育界人士皆知。作为教师,不管你的教育水准有多高,若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界获得“合法”的一席,或者说在社会上确立你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非参加唯一的由上一级、甚至上几级的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各项培训、考核不可。这是你获取“合法席位”的必要条件。然而,众所皆知,上级所办的培训、考核,多无明确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引。无论是“上岗培训”、或者是“现代教育技术考核”……在其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皆处于自流状态。这是因为,这一机构中的“领导”,是官方的,他定的,界化的,代谢的,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传授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的策划人,所办的一些活动多属功利性的,故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想法与境界。又因为这一机构的唯一性和“准垄断性”,故也无须考虑什么“品牌意识”,如果有的话,那大概是如何考虑收考核费、培训费、办证费……尤其是近些年,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举办的一些教育活动,实际上是将“教育行为”暗转为“赢利行为”,将一些“教育活动”内化为“商业活动”。于是教育界人士也就懒得去思考,安然的做一个“体制中人”。要么,坚决放弃参与现下的“教育活动”,狷介独行,甘为体制外的寂寞人。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定力,而你因此成为一个没有户籍的教育黑市人口,成为一个“职称无缘人”,教育人口“优先分流人士”。要么,既获得进入体制的门票,落实了身份后,在不乐意时逃至体制的边缘,搞自己的一套去。要么,甘为“体制中人”,心甘情愿的承受体制带来的毫无意义的“经济流失”……现有的体制下的单一的教育机制,因其“垄断性”,因其“不可抗拒性”,不但逐渐消减着教育工作者的分格和个性,也大大放慢了教育体制向现代化机制改革的节拍;使能够给教育者带来对自身素质有决定性提高的一些机构的运作极度的困难。正因如此,社会大众,甚至体制中的“体制运作者”,也只能被动的承认体制之内的“成绩”和“荣誉”,对于体制之外的一些活动成果,则视作不“正宗”、不“合法”,使得一些有志与献身教育的有识之士也决不敢冒险参与非教育机构却有真才实学的一些活动中来。一些很有实力的而又非教育机构所认同的教育者和身在教育边缘的人士,对自己的身份和成绩也不敢理直气壮的加以认定。在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时,不得不请得(或够得)一些教育机构权威人士,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太可能成为现有体制的竞争对手的。许多教育机构的权威人士,正是借助于“体制性权威”的光照,使人们很容易将之误同于“教育权威”,将他们的任职高低,等同于“教育水平”的高低。而一心甘于献身“体制”之人,拼命营钻,教书育人,早置脑后,给我们的教育场所带来很大的混乱。而现体制本身,对次则缺乏相应的制约,来自下级,民间的呼声,往往被“权威”所压抑,干预,教育腐败,运应而生,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